在熙攘喧鬧的羅東市場裡,魚貨、蔬菜與衣服的叫賣聲交織成一幅生活的畫面。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李冠霆老師,如今成為宜蘭縣羅東鎮成功國小優秀教師,並榮獲114年師鐸獎。他的人生故事,就像從市場延伸出的一條小徑,最終帶領他走進教育的沃土,持續為孩子的未來耕耘。
李冠霆老師回憶,小時候在市場幫忙擺攤,不管是販售魚貨還是蔬菜衣物,他總是嘗試解決客人的需求,這段童年經歷,讓他在心中埋下「樂於服務」的種子。這份精神,也成為他後來擔任學校行政職務的核心動力,服務師生與家長,面對問題、尋求解方。市場裡養成的「先做再說」效率觀念,更使他能在繁忙的校園行政工作中,保持果斷與積極。
李冠霆老師的教育路,並非一開始就與自然接軌。他自稱是「自然門外漢」,直到大學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計畫,才第一次真正走進自然的懷抱。那段經驗,讓他學會辨識昆蟲,也體會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這樣的理念,催生了成功國小「活力菜園」。學校拆除老舊建築後,原規劃為球場的空地,被他與團隊轉型為校園農場。這一舉措,不僅呼應社會對食農教育的需求,也與宜蘭縣政府推動飲食自治條例相契合。
他提及,初期的困難不容小覷:荒地難以整理、教師投入不足,甚至學生安全也令人擔憂。但他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像是僱用怪手改善土質、拓寬菜畦確保安全,並邀請教師一同參與。經過不懈努力,活力菜園不但成為課程的一部分,更因成功種植草莓,點燃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在這片菜園裡,孩子們的成長故事一幕幕上演。起初,他們對於碰泥土、區分石頭充滿排斥,甚至不願弄髒雙手。但隨著實際操作的累積,他們慢慢克服恐懼,學會在土地裡找到樂趣。老師們還將孩子最害怕的茄子巧妙融入咖哩,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並進一步建立起對當季食材和碳足跡的環保概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甚至願意突破對施肥氣味的排斥,展現從「害怕」到「嘗試」的轉變,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力量。
多年來,李冠霆老師的用心深深影響許多學生。有人在畢業多年後回饋,即使小學時自然科學成績普通,但因為體驗過課堂的趣味與老師的引導,進入國中後依舊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最終在科學領域獲得優異成績。這些故事,都是教育最動人的證明興趣與熱情,往往比分數更能決定孩子的長遠發展。
除了校園內的課程設計,李冠霆老師還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投入科展研究。即使行政事務繁忙,他依然利用假日帶學生進行田野調查。觀察蜻蜓幼蟲、研究黃條葉蚤對蔬菜的影響,甚至記錄瓢蟲以黴菌為食的奇妙行為,這些研究過程既困難又繁瑣,但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最終完成系統性的觀察、測量與數據整理,並撰寫出完整的科展報告。這樣的訓練,不僅增進了科學能力,更讓孩子們建立了面對問題、勇於探索的態度。
獲得師鐸獎的榮譽,李冠霆老師始終歸功於團隊合作與家人的支持。他強調,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孩子們能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他認為教育是一條長遠的路,不必要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請老師們相信在教室裡的一句鼓勵、一個眼神,都可能改變孩子們的未來;他也勉勵年輕教師,要勇於實踐教育理念,不畏困難,因為孩子的笑容與成長,才是教育工作者最珍貴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