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金聲獎今天(15日)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行頒獎典禮,共有9組學生團隊脫穎而出,臺灣藝術大學徐雨柔以《耳朵裡的成長魔法屋》探討校園霸凌,獲兒童節目獎;中正大學葉詠泓的《山海記憶:南迴》呈現部落文化傳承,拿下教育專題報導獎;畢業於臺藝大的陳品勻,則以《守島者—Matsu》展現馬祖文化風貌,勇奪藝術文化節目獎。評審團主席施賢琴指出,今年作品題材多元,充分展現年輕世代的公共關懷與創意。
奪下金聲獎兒童節目獎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徐雨柔表示,《耳朵裡的成長魔法屋》是透過繪本延伸出「校園霸凌議題」,以魔法作為節目串聯包裝。她表示,製作兒童節目需要很高的精緻度,這是第一次嘗試,過程中要不斷思考小朋友是否喜歡,雖然辛苦,但完成後成就感很大,希望透過節目,幫助孩子在校園中能更好的與同學相處。
獲得教育專題報導獎的中正大學碩士生葉詠泓表示,《山海記憶:南迴 siparetukutukuljan a kakudan》,是透過臺東縣安朔國小一位代理老師的引薦,前去採訪校長、耆老、部落的老師、家長,討論文化傳承如何從校園、家庭共同努力來達成,透過廣播串聯起整個部落的想法,未來這個議題也會作序章,希望能持續藉由聲音認識這個世界。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陳品勻,曾榮獲第21屆金聲獎教育專題報導獎,今年以《守島者—Matsu》拿下藝術文化節目獎的肯定。陳品勻說馬祖不單單只有觀光或者戰地遺址,其實也有豐富的風土民情,想要讓大家看看在邊陲小島上發生什麼事情,因此花了一個星期時間採訪,二月還遇上元宵節有精彩的擺冥祭,完成節目後更了解離島的文化風貌。
金聲獎評審團主席施賢琴表示,今年的題材相當多樣,也凸顯同學對於公共議題的關注。277件參賽作品中,高校聲優獎、海洋永續特別獎的作品成熟度、聲音表情、企劃等都展現高度的企圖。不過評審們也發現同學會去參考歷屆作品,但很容易在節目呈現上流於制式、缺少個人風格、創意,另外有些作品雖有創意,但在聲音表情、企劃能力、後製等能力都較為缺乏,勉勵大家可以加強各項基本能力,未來絕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