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我國「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先行者」、國立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傅麗玉,今年榮獲師鐸獎殊榮。在眾多對她的描繪中,她最喜歡的,就是稱她為「科普快樂的老師」,她自許自己「跋山涉水做動畫,分享原民自然智慧」,而她堅持推動原住民族科學教育,默默耕耘近30個年頭後,成果已然成為一個美麗豐富的花園。
傅麗玉老師說,因為推廣科學知識、發現原民生活中的科學智慧是如此快樂,讓她從1997年開始,進入原住民族部落學習,當時的她,承擔可能無法發表學術論文的變數與無前例可循的風險,堅持推動原住民族科學教育。
傅麗玉老師說,從2005年至今持續執行國科會「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製播的《再探飛鼠部落》與《吉娃斯愛科學(Go Go Giwas)》系列動畫,兩次獲得金鐘獎,尤其《吉娃斯愛科學(Go Go Giwas)》系列動畫,截至今年9月,共在23個國家獲得118項獎項, 已經授權在國內數個電視頻道、科學博物館、國家教育研究院「愛學網」、大型科普活動等與在60多個國家播映,更將在明年1月迎來第五季首映。
傅麗玉老師特別指出,獲獎最重要的意義是《吉娃斯愛科學》動畫透過國際影展,讓全世界看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智慧,並對原住民在國際印象中發揮影響力,像是布農族歌手馬詠恩在《吉娃斯愛科學》動畫中的歌曲「看月亮」入圍美國洛杉磯影展三大聯盟Best Original Song類,展現臺灣原住民潛力。
在這麼多的榮耀背後,起因都是傅老師希望透過各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來讓學習科學更有趣。而這樣的初心與教學設計才華,在她擔任國中教師時就已展現,她因樂於設計各種教具、教材教法還出版了許多書籍並獲獎,甚至為了管理學校的化學材料而自學倉儲管理並出書,到國外參與研討會時,深受國外科學教材教法所吸引,進而到國外深造攻讀博士。
傅麗玉老師說,人所走的每步路,上天都看在眼裡並會做適合的安排,返國後她還先在國中任教一段時間,因緣際會看到報紙刊登的廣告,才來到清大教育學程中心教書,她也堅信希望培育出什麼樣的未來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
為了找出和別人不同的研究領域,她投入原住民族科學的研究後,每年都辦理原鄉與偏鄉科普教育活動,28年來累計超過200場。她更爭取經費建置被稱為「清大竹屋」的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清大竹屋」2022年落成後,到清大竹屋參與原住民族科學探究實作活動的人數更超過千人。
獲得師鐸獎,傅麗玉老師希望將獎獻給所有族人們、耆老們、原住民族小朋友們、科學老師們、科學家們、好朋友們、動畫團隊伙伴們、清大同仁們與長官們與默默支持包容的家人們,她表示將持續為「原住民族是天生科學家」的信念,繼續努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