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協助學校結合部落資源,發展具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期望培育兼具學科知識與文化傳承能力的新世代原住民族人才,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
國教署說明,南投縣久美國小自108學年度辦理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至今已累積一定程度的實驗成果,在校長和教師團隊的努力下,學校設計了符合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的面山教育及文化祭儀課程,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祭儀內容及重返祖居地等授課方式,加深原住民學生對於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感。從課程後的回饋可見,學生在文化認同與自信心方面均有顯著提升。
國教署指出,新竹縣尖石國小與久美國小同樣自108學年度辦理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該校長期致力於將泰雅文化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發展雙文化並行的教學模式,並以「原民科學」、「機器人跨域數位教育」、「建築文化」三大特色課程為核心特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根源,更透過跨域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面對未來的自信。尖石國小校長陳智明表示,課程精神在於「文化為根、創新為翼」,期望讓學生在厚實文化基礎上擁抱科技,將部落智慧與故事帶往更遠的地方,展現文化回應式教育價值。
國教署表示,將持續提供專業諮詢協助,並輔導實驗學校就課程架構與彼此交流學習,以協助學校培育更多熟悉自身族群文化的原住民族人才,進一步夯實原住民族文化傳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