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明兩天(13、14日)舉辦「2025數位學習國際論壇」,邀請多國代表與專家齊聚臺中,探討生成式AI的教育應用、教育大數據分析與數位學習的未來發展。論壇同時展示臺灣近年在政策推動、實務應用與產官學合作下,所累積的深厚成果,展現厚積薄發的教育轉型力量。
因應楊柳颱風影響,論壇採實體及線上同步進行,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吳穎沺感謝在颱風期間仍到場及線上參加的教師、縣府與大學團隊、業界夥伴與家長代表,仰賴各界關心與攜手推動數位學習,讓教育部自111年啟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以來,逐步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結合科技與教育的學習環境。
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專案辦公室郭伯臣執行秘書分享臺灣推動成果時提到,使用「教育部因材網」學習累積超過4小時,在國語、英語與數學三科的科計畫評量成長測驗通過率顯著高於未使用者。進一步分析更顯示,若同時搭配生成式AI學習夥伴使用,成效更為提升。此外,學生能活用因材網多項學習功能,呈現自我調節學習的頻率越高,且學習成效也高於經常使用平臺單一功能的學生。許多實證結果均顯示善用學習平臺的功能,有助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效。國際經驗則由韓國、日本、泰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代表與專家學者分享其推動數位學習與AI教育的經驗,促進臺灣與國際的深度對話。
論壇第2天邀請學術界與地方教育主管機關代表,將聚焦探討兩大核心主題「生成式AI在課室的實踐應用」以及「教育大數據如何促進教學與學習轉型」,並由來自澳洲、英國、日本與我國的學者代表,深入剖析AI如何成為教與學的有效助力以及學習歷程與數據分析系統。透過不同制度背景的實務經驗與理論觀點,共同勾勒出生成式AI融入課堂教學的路徑與關鍵成功因素,也進一步引導臺灣思考如何深化AI在教學場域的落實與創新。
除了講座與論壇,活動特別邀請眾多團隊以攤位型式展示數位內容成果,展出融合生成式AI的教材、素養導向的課程模組、遊戲式學習模組以及教育大數據系統,展示成果多由一線教師、大學研究團隊與產業共同開發,並已廣泛應用於中小學課堂教學,展現臺灣教育數位轉型的實力與特色。
教育部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數位學習政策,下個階段除了開發結合影音、互動、遊戲與生成式AI的數位教材,並維運能支援學生自主學習的數位平臺之外,也將持續強化教育大數據分析機制,整合平臺與標準化測驗數據,提供學校與教師即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況,作為教學決策與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教育部規劃開發新一代AI學習系統,設計包括AI助教、AI學伴與AI決策輔助等功能,並推動AI素養培力及師資培育大學的智慧教育師培聯盟,從各領域教學法與教師增能推廣,落實AI在教學與學習中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