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出先進的「高樓強震預警系統」,能在高樓即將遭遇會引發明顯搖晃的地震前,提醒住戶提前採取「趴下、掩護、穩住」等防護動作,確保安全。
國研院國震中心表示,一般地震速報由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發布,依據預估「地表」震度判斷是否警示。但部分地震雖然地表震度不高,卻因地震波特性與高樓結構共振效應,造成高樓晃動加劇。「高樓強震預警系統」正是針對這類情況,專為高樓住戶提供額外的地震警報。
此系統源自國震中心的「智能結構監測技術」,透過安裝在全臺十餘棟建築物的「結構監測系統」,長期累積加速度、位移、應變等受震數據。這些數據除用於耐震技術研究,也被應用於兩大功能,分別為「高樓強震預警系統」在地震發生時,利用建築物的結構振動週期與震波特性,透過早期到達的P波判斷後續S波是否會引發高樓強烈搖晃,及時發送警示;「結構震損警示系統」地震後即時分析結構是否出現不可恢復變形,並以綠燈(無異常)、黃燈(輕中度損壞,需巡查)及紅燈(嚴重損壞,建議撤離)標示狀態,協助住戶及管理單位制定應對措施。
有別於傳統僅針對地表震度的警報,國震中心的系統能提前辨識高樓的潛在強烈晃動,讓住戶有更多時間採取行動。震後則可立即得知結構狀態,降低人員及財產損失。
目前,國研院國震中心、國家生物模式中心、以及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林口社會住宅等建築,均已安裝相關系統。由於每棟建築特性不同,系統需個別設置與校正。國震中心也開放申請,並規劃技術移轉由廠商提供服務。國研院國震中心表示,臺灣難以避免地震威脅,未來將持續開發更先進的震前預警、震後警示及隔減震工程技術,全面提升國家耐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