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師生團隊以「開發跨物種植物提升抗逆境與固碳能力之內生菌型生物刺激素」為題,榮獲2025年第七屆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最高榮譽—鈦金首獎(首獎)。興大團隊以其創新研發及跨領域整合能力,從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已連續兩年以不同研發成果榮獲此國際賽最高榮譽。
本次獲獎團隊由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蔣恩沛主任與生命科學院黃介辰院長共同指導,參賽組別為發明類社會組。成員包括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碩士生蔡家宸、微生物基因體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生彭建豪、生命科學系碩士生劉佳和與黃再慶,以及博士後研究員羅壽鎮(生命科學系)與蘇雅麗(食生系)。
本次獲獎技術源自團隊自植物「培地茅」中篩選出的具生物刺激素功能的內生菌株,成功應用於多種作物,可有效提升植物對乾旱、營養不足、高溫等環境逆境的耐受性,同時增強植物的碳固定效率,展現顯著固碳潛力。團隊亦以模式植物阿拉伯芥為實驗系統,進一步深入探討內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對植物體內碳流與碳代謝的影響,為理解其作用機制建立關鍵研究基礎。
為因應全球碳權制度發展與永續農業轉型,團隊近期進一步與中央研究院李文雄院士及中興大學國際農學碩士學位學程趙國容教授合作,推動前瞻性的「綠碳技術整合計畫」,以內生菌型生物刺激素與纖維素分解酶複合體為核心,建構「綠碳增匯循環系統」。¬透過促進植物生長與碳吸存的正向循環,每一輪循環都能提升碳匯能力,最終將碳儲存於自然碳匯中,實踐「科技導向的生態增匯」。除此之外,一期水稻的田間試驗結果也顯示可減少種植時的碳排放38%,可協助經營低碳排的糧商提高產品競爭力。
團隊指出,相較於傳統農業倚賴化學資材追求短期高產,卻可能對土壤與環境造成長期破壞,本研究成果展現以環境友善的生物策略,同時實現作物增產與氣候調適的可行性。隨著技術逐步成熟,未來可望推廣至更多糧食與經濟作物,並拓展至碳管理、生技應用與環境工程等產業領域,具有深遠的發展潛力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