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化膿性汗腺炎易與青春痘混淆 正確治療才能穩控病情

2025-08-07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舉辦化膿性汗腺炎衛教記者會,呼籲病友積極就醫,早日改善病況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舉辦化膿性汗腺炎衛教記者會,呼籲病友積極就醫,早日改善病況

身上反覆長出大痘痘,除了會流膿還感到疼痛,這可能是「化膿性汗腺炎」所造成。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化膿性汗腺炎常被誤以為是青春痘或粉瘤,不少患者歷經發作時疼痛、爆膿,甚至影響到就學、就業和社交生活,從今(114)年7月起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預估將可協助至少500位中重度化膿性汗腺炎病友有效控制病情。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皮膚外科主任趙曉秋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嚴重時,膿腫反覆流膿、結節相連如「蟻窩」,傳統藥物控制發炎的效果不佳,病友常因劇烈疼痛而苦不堪言,治療也陷入瓶頸。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臺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解釋,青春痘主要分布在臉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密集的部位,經治療通常能改善;而化膿性汗腺炎則好發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生殖會陰部與女性乳房下方等頂漿腺集中或皮膚摩擦頻繁的部位,不僅會出現疼痛性結節、膿瘍、竇道與瘻管等大範圍病灶,且短短6個月內就可能反覆發作2次以上。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臺大醫院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廖怡華醫師說明,化膿性汗腺炎雖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治療,達到減少病灶疼痛、避免疾病惡化和復發。輕度患者大多以抗生素、口服A酸等藥物治療為主,一旦進入中重度則需同步評估手術介入與全身性抗發炎藥物治療。而有臨床研究指出,中重度病友接受4個月生物製劑治療後,約有4成病友症狀顯著改善,且高達7成5的病友在治療期間未出現疾病惡化或爆發;另有研究顯示,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4個月內,需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比例低於4%,顯示生物製劑在控制發炎及降低手術需求方面具有良好成效。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化膿性汗腺炎的生物製劑治療今年7月起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為眾多中重度患者帶來好消息。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趙曉秋理事長呼籲,有需要的病友應積極就醫,尋求適切治療,早日改善病況與生活品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