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基金會今天(7日)公布2-8歲幼童遊戲行為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孩子的居家遊戲,多數都有父母、兄弟姊妹陪伴或自己玩,但調查也發現,已經有6成以上的孩子開始使用3C產品,更有超過5成的孩子已經開始玩數位遊戲,專家提醒,太早使用3C對幼童發展不利,建議家長要訂出規則與時間。
信誼基金會針對9981名家長進行調查,發現有7成家長再忙也會想陪孩子玩,有9成以上的家長每天都陪孩子玩,其中有3成每天會陪伴孩子玩超過1小時,且有7成的家長認為陪孩子玩很愉悅,不過也有7成1的家長會因為家務、工作太忙,而感到疲累。
雖然家長願意陪孩子玩,但調查也指出,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用3C幫忙帶小孩,6成以上2到8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使用3C,有5成3的孩子已經開始玩數位遊戲,假日更是高峰,直接排擠了親子實體共玩的時間。
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表示,遊戲可以培養孩子關鍵能力,如信心、責任感、團隊合作及專注力等,而父母的陪伴與高品質的互動遊戲,能顯著提升孩子的能力,尤其對獨生子女而言,友伴與父母的陪伴更是重要,因此呼籲家長共同參與遊戲,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鍾世明指出,使用3C會排擠實體遊戲的時間,對兒童發展不利,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因為使用3C對干擾大腦的發展與多巴胺的穩定性,建議2歲以下的幼童,盡可能不用3C,3到6歲的孩子盡可能在父母的高品質陪伴與選擇下,一天使用1小時以下,他表示,玩3C遊戲,造成孩子努力、同理心及專注力都不足,甚至孩子因此產生情緒失控問題,令人憂心,他建議家長,管理孩子的使用時間,2歲以下的孩子應盡量避免使用,3到6歲的孩子則應限制在一天1小時內,並有高品質陪伴,學齡後每使用30分鐘休息10分鐘,學習「說停就能停」的自律能力;其次,學習重要任務的優先性,讓孩子學會在使用3C前先完成其他重要事項,最後,鼓勵孩子培養多元興趣,以抵抗3C的誘惑,他也提醒家長,「多同理、說情緒、學自控」是管理孩子使用手機的關鍵,也才能避免家庭衝突。
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莊雅婷指出,實體遊戲對孩子有重要意義,可滿足孩子好動的需求,訓練大肌肉發展,堆積木遊戲則可促進小肌肉的精細動作,孩子還可透過遊戲培養責任感,也能促進社會化,建議家長,陪孩子玩不在時間的長短,即使只有短短的15分鐘,只要是高品質陪伴,就能與孩子建立好的互動。
信誼基金會表示,要讓孩子玩,且覺得好玩,需要技巧,基金會出版《遊戲的力量》專刊,免費索取,提供家長與孩子共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