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案,放寬80歲以上長者不用巴氏量表就可聘請外籍移工,並將在8月1日上路,今天(28日)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指出該法上路後,將會出現爭搶外籍移工、移工漲價等情況,讓真正有需求的重症患者無法聘請到移工,還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加重患者的壓力,呼籲政府能重視弱勢者的需求。
臺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指出,就服法第46條修正案增列第四項「雇主聘僱外國人從事家庭看護工作,被看護者凡年齡滿八十歲以上,或七十歲至七十九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者,得免經醫療機構之專業評估」,此法上路後,預估將來身障族群、罕病、失智、失能長輩和健康或衰弱長輩等合於資格有53萬,勞動部推估將會有10萬人想要聘請外籍看護,讓已經缺工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將衍生有需要者聘不到移工、移工要求增加薪水及家庭照顧者的負擔增加等問題。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則指出,每年只有1萬4千人能聘請到移工,但需求卻大量增加,未來將展開搶人大戰,而搶不到的民眾,只好湧向長照,可能造成長照資源的負擔,政府不能不重視這個問題。
她主張,巴氏量表確實不符合現在的情況,可以廢除,但是可改由長照2.0的單軌評估,做為聘請移工的標準。
桃園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組長黃仁祥是頸髓脊髓損傷者,生活只能部份自理,聘請一位臺籍照顧者一天要3500元,復健、排便、抽痰、都要另外加價,他負擔不起,所以需要一位全職的照顧者協助,他幸運地在9年前聘請到一位外籍移工,但去年移工生病期間,他生活自理,申請長照的喘息服務,但是照服員晚上不工作,因此他只能配合,在長照服務的兩小時之內,他儘量請照服員幫忙,他不敢想像,若之後無法聘請到外籍照護移工,未來他要如何工作與生活。
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應該重視修法上路後帶來的問題,建議廢除巴氏量表,直接全部回歸長照CMS評估,也可順利銜接各項長照服務,另外,也希望勞動部在研議分流的機制時,希望建立重症者的綠色通道,盡量降低重症族群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