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眾了解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能有進一步理解與重視,衛生福利部於今天(25日)舉辦「生命因理解而轉變-理解孩子,陪伴父母」終止家暴防治記者會,邀請長期投入保護領域的教授、醫師以及社工督導,分別從學術研究、醫療及社工實務現場說明這類案件父母及孩子所面臨的困境。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呼籲,面臨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困境的家庭儘早尋求協助,以及早連結運用相關資源,協助親子正向溝通,以避免暴力惡化,在實務上發現這類型的案件跟傳統兒虐、成人保護、老人保護相對不同,因為施暴的孩子還是未成年,而且它的發生不會只是短期的,不處理可能會導致重大的社會案件。
劉淑瓊教授針對案件進行分析發現,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案件在很多家庭都會發生,分為情境型及特殊型。一般家庭比較常見的是情境型,例如孩子心情不好跟父母吵架進而發身肢體衝突。另外特殊型是過動症、自閉症,會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互動。尤其在國小階段最明顯,家長面對疾病標籤的汙名化與照顧壓力,當孩子施暴時多半只敢隱忍,怕被指責是教育失敗,不敢對外求助。
衛福部呼籲,研究發現孩子施暴年齡逐漸下降,五成都是兒子打媽媽,單親母親受暴就占了3成,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案件的暴力行為不會止於18歲,及早介入,打113或110求助才能及早終止暴力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