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看盡產業興衰 關西高中閒置製茶所華麗轉身成博物館

2025-07-23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關西高中校長邱宇㨗(右)與實習處主任吳建勳是製茶所改造的重要人物,兩人背後是展示區內的各種機械。

關西高中校長邱宇㨗(右)與實習處主任吳建勳是製茶所改造的重要人物,兩人背後是展示區內的各種機械。

 

新竹縣關西高中有間全臺獨一無二的校園製茶所,隨著製茶產業沒落,學校科系調整,製茶所因此閒置,在校方的積極爭取下,獲得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的經費支持,成功讓關西製茶所華麗變身,不僅成為展示製茶歷史的博物館,同時也是關西高中的校史室,走進參觀,不僅能認識臺灣製茶的過程,也能了解關西高中的百年榮光。

 

 

新竹縣關西高中民國13年創校,前身是關西高農,在我國茶產業興盛時,民國65年在校內興建關西製茶所,民國70年開始運作,不僅校內所有科系學生都學習製茶相關知識,還曾開過兩班製茶專班,培養製茶人才。

 

隨著製茶產業沒落,關西高中也進行科系轉型與調整,曾經風光一時的關西高中製茶所因此成為閒置空間。

 

校長邱宇㨗表示,113年是關西高中創校百年,由於學校沒有校史室,因此決定重整製茶所,讓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製茶所,能結合校史,重新賦予新生命,申請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獲得180萬元支持,加上自籌經費與其他的計畫費用,終於在去年百年校慶時,讓關西高中製茶所重新開張。

 

「學美‧美學」計畫不僅提供經費,也由臺灣設計研究院的專家與得標設計團隊進駐協助,在三方充分溝通下,保留製茶所的傳統與質樸,同時加入創新與時尚元素,關西高中實習處主任吳建勳說明,製茶所展示區依製茶流程,展示有數十年歷史的製茶機械,並以極簡的視覺設計布置,沒有多餘的說明看板,每部機器上只有一個QR-Code,用手機一掃,機器功能一覽無遺,另外,製茶機面前的地板上,會有紅、綠或棕色的圓點,告訴參觀者,這部機器可用來製作紅、綠或烏龍茶。

 

製茶所的實作區有新型機器,可以製茶;上課區則結合校史室,在設計師的巧思下,將製茶所的櫃子重新上漆,成為展示學校百年歷史的展示櫃,讓製茶所與關西高中的歷史,在此交會,也讓在裡面上課的師生,不僅有舒適的環境,也能認識學校的百年榮光。

 

邱宇㨗校長說,很高興製茶所脫胎換骨,從原本一個只是放置物品的空間,變成一座製茶博物館。

 

關西高中製茶所改造後,除了可對外舉辦研習,也同時設計食農教育課程,從園藝科到普通科的學生,都有製茶的相關課程,充分發揮製茶所的功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