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第65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於今(18)日上午9時舉行頒獎暨閉幕典禮,針對近日各界關注科展參賽作品的倫理問題, 評審總召集人李文獻教授特別強調,科展必須遵守學術倫理,比如科展作品的實驗必須由作者親自完成,另外,為了更了解參賽者的科學能力,明年起甚至今年的國際科展,評分方式也將改變為五分鐘的作者報告和十分鐘的評審提問時間。
評審總召集人李文獻教授表示,全國科展是層級競賽,今年各級學校科展作品達 10,122件,經初選參加地方科學展覽會複選的作品有 4,407 件,最後進入全國科學展覽會決選階段僅剩442件,僅有4%作品可參加全國賽,角逐13類科的大會獎、特別獎以及學校團體、縣市團體等大獎。科展不只激發無數中小學師生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也孕育許多優秀的科學人才,對我國科學教育的貢獻良多。
由於近日才剛發生有女高中生被質疑科展作品疑似抄襲指導教授的期刊論文,被科教館判定有違研究倫理,李文獻教授在致詞中特別強調,科展一定要遵守行政倫理,也是保障研究者的著作權。科展作品中比較容易觸犯學術倫理的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作者改變,第二種是使用不是由作者自己親自操作的實驗的結果數據。李文獻指出,科展作品的實驗,必須由作者親自完成,作者必須完全掌控實驗數據的來源,而這一點卻常常被忽略。唯有確認擁有數據的著作權,才能將該數據使用於科展作品中。
李文獻教授也對科展的評分方式提出討論,今年大部分的作品仍然是由作者報告十分鐘,再由評審提問五分鐘,但這樣的模式壓縮了評審與作者交流的機會,評審難以觀察參賽者是否擁有對於疑問作出解釋的能力。從今年的國際科展或是明年的中小學科展開始會改變評分方式,著重於評審跟作者間的交談,改為五分鐘的作者報告和十分鐘的評審提問時間,讓評審能夠更加了解參賽者對於作品的掌握程度。李文獻勉勵參賽學生,希望科展的閉幕不是科學旅程的終點,而是啟動另一個科學旅程的起點。
教育電臺實習記者陳姿穎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