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交通噪音恐致不孕、兒少閱讀障礙 醫團籲政府重視

2025-07-11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等團體今天(11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噪音問題。(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提供)

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等團體今天(11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噪音問題。(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提供)

 

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等團體今天(1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根據國際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充滿噪音的環境,可能帶來不孕症、失智、兒少閱讀障礙等問題,尤其交通噪音可能引發疾病,呼籲政府建立交通噪音地圖,連續監測噪音,避免超標。 

 

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葉光芃醫師指出,歐洲環境部2025年六月公布的最新報告指出,歐洲國家每年約6萬6,000人因交通噪音早逝,噪音汚染帶來超過130萬個健康壽命年損失,交通噪音每年也讓近1,700萬個歐洲人陷入長期重度煩惱、約460萬人承受嚴重睡眠障礙之苦,若以世界衛生組織加嚴的噪音指引來推估,歐洲國家每年每10萬人中有18人因噪音早逝,臺灣2335萬人口中,每年可能約4,203人因交通噪音的暴露早逝,不可不重視。

 

臺大醫學院婦產科專任教授陳美州指出,《英國醫學期刊》2024年發表的丹麥全國性世代研究,分析2000至2017年間超過90萬名育齡男女資料,其中1萬6,172名男性和2萬2,672名女性被診斷為不孕,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PM2.5 濃度達2.9μg/m³或以上的男性,不孕風險增加24%,而35歲以上女性若長期暴露於高交通噪音,不孕風險上升。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醫師表示,外界以為胎兒在母親體內,不受噪音影響,並非如此,胎兒在懷孕20週以前就有聽覺,24週以後對外界聲音就會有所反應,因此孕後期的噪音,對胎兒是有直接感受並有影響的。而噪音會干擾睡眠,2024年美國發表於EBioMedicine雜誌的研究,追蹤了116對母子,發現懷孕的母親若睡眠不佳,尤其在初期,會影響其胎兒大腦重要結構的發育,此結構發育不良,會導致其情緒控管及記憶的受損,並影響孩童將來的行爲發展;2025年一篇來自上海的學術機構發表於孩童心理學及精神醫學雜誌的論文,追蹤了1,870對母子的狀況,發現母親睡眠不佳,也是尤其在懷孕初期,竟會降低其腹中胎兒出生後在4歲時所做智商測驗的表現。

 

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楊崑德則指出,科學文獻指出,用55分貝以上界定噪音,有超過百萬的歐洲兒童可能因為交通噪音而有行為障礙、體位過重或閱讀困難。

 

與會團體認為,交通噪音對各族群都有嚴重影響,要求政府應將全國各縣市現行道路交通噪音監測點,升級為全年候24小時自動連續監測站;依循世衛指引加嚴道路交通噪音環境音量標準及在六都優先布建即時噪音地圖,並全國普設交通二氧化氮(NO2)及交通噪音微型監測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