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圖書館設有圖書修復醫院,肩負修復破損古籍的重任,也是臺灣圖書修復的核心機構,國臺圖繼兩年前修復了有近500年歷史的《古蘭經》後,再修復完成有160年歷史的《法華經》,讓國臺圖在古籍修復的工藝技術與文化保存上更進一步。
國臺圖2021年受證嚴法師之託,修復有500年歷史的《古蘭經》,增強了修復西方經典的實力,2023年再次受托,修復清朝同治年間,約1864年出版,距今有160年歷史的《大乘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
國臺圖館長曹翠英表示,取回《法華經》時,經典有髒汙、磨損、蟲蛀、斷裂、黴斑等問題,書況不佳,雖有修復《古蘭經》的經驗,但是西方與東方書籍的編輯與印製上完全不同,因此國臺圖組成專家小組,進行鑑定、討論,交由修復師擬定修復策略,以團隊作戰,採生產線的方式修復,輪番上陣,加快了修復進度,從專家小組、修復團隊到志工,至少動員數百人次,終於用兩年時間完成。
曹翠英館長說,從修復《古蘭經》到《法華經》兩部超過百年的古籍,讓國臺圖在修復工藝技術上,更往前邁進一步,且能讓古籍重獲新生,也讓國臺圖在文化保存與專業傳承上,有所貢獻。
國臺圖圖書醫院每年至少修復450本書籍,負責《古蘭經》與《法華經》主要修復工作的修復師徐美文表示,雖有修復《古蘭經》的經驗,但是西方的《古蘭經》與東方的《法華經》,兩者無論是裝幀、印刷、紙張、用墨,甚至是書寫的筆都不同,破損情況也相異,尤其《法華經》是經摺裝的書籍,在摺頁的處理上要非常仔細,團隊耗費很多心力,一一排除困難,她很高興能完成這個任務。
修復師簡張翔主要負責「洗書」的工作。他表示,原打算使用清水,但書籍上黴斑與污漬多,經多次嘗試,最後以雙氧水清洗效果最好。簡張翔說,書籍紙張脆弱,加上裝訂困難,需要很細緻的處理,是很大的挑戰,但能完成任務,很有成就感。
修復師陳盈如主要負責移除書籍上的膠帶和膠體,因為膠帶的化合物會滲入紙張纖維,加速劣化,修復時需小心,以免損壞紙張。她希望修復的成品,能讓委託人滿意。
修復師吳孟樺負責補紙張上的破洞。由於每頁破損的情況不同,每一個破洞都要仔細的研究後再下手,過程中使用黏著劑要小心,避免損壞脆弱的紙張,還要注意補洞處不能明顯,也不能增加厚度。吳孟樺對於能參與修復清朝的書籍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