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科技普及的時代,青少年網路或遊戲成癮的問題困擾著許多家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禹志表示,「遊戲障礙」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正式診斷,成癮行為背後常潛藏著未被看見的困難,如果能及早發現並尋求專業評估,有助於孩子重建健康生活節奏與自我掌控力。
陳禹志醫師表示,沉迷於網路或遊戲的孩子並不只是「貪玩」,有時是因為生活中面臨情緒低落、人際挫折、學業困難或家庭緊張等問題,轉而尋求虛擬世界的慰藉與成就感,之後產生依賴、成癮,且常合併其他精神健康議題,如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家長如果發現孩子使用3C遊戲或社群的時間明顯失控,或出現成績突然下滑、不願上學、討論使用時間時易爆發衝突、花大量金錢在遊戲或社群中等狀況時應提高警覺,並考慮尋求專業評估。
陳禹志醫師指出,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中,會與孩子和家庭會談,釐清網路與遊戲使用情形,並確認是否伴隨憂鬱、焦慮、注意力、衝動性等問題。在治療上,除了使用藥物治療情緒問題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例如個別心理治療能讓孩子辨識失控行為,進一步建立改變的動機,學習處理挫折感和情緒困擾。在家族治療部分,則可了解家中衝突原因,強化照顧者的親職技巧,建立有效且良性的溝通和互動模式。必要時,也可以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學習節奏,來降低挫折感。
陳禹志醫師表示,面對孩子使用網路行為的問題,家長應避免責罵,因為負面溝通容易加劇對立情緒。並建議家人應予以陪伴與適度關心,一起找到能取代遊戲並帶來成就感的活動。親子也可透過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在「網路成癮專區」網頁所提供的「網路使用習慣自我檢測量表」,作為初步篩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