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美感教育課程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深化教師溝通行為與社會情緒學習的理解與應用,教育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今明兩天(3、4日)於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辦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以「溝通行為」為主軸,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概念,規劃講座、工作坊、課程分享及藝文場域導覽等系列活動,吸引全國超過百位中學藝術教師齊聚一堂,帶領教師將溝通行為與社會情緒議題融入藝術領域教學,增進學生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現象的覺察與關懷。
教育部表示,為了擴大美感教育影響力,自113年起持續推動美感教育第三期五年計畫,計畫期間從113年到117年,委由成大辦理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並擔任總計畫團隊,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四個美感基地大學協力共同推動。為了符應教育部推動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14-118年),涵養師生社會與情意素養,總計畫團隊透過辦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結合專業領域知識,帶領教師探索以感官、空間與關係為基礎的溝通面向,引導教師發想與推動美感課程,並透過教師社群擴散與實踐。
講座部分,首日課程由財團法人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趙欣怡理事長揭開序幕,介紹藝術平權與通用設計理念,並以口述影像、觸覺繪圖與明盲共學的方式,引導教師進行非視覺的感官體驗,開啟對感知及溝通的多元想像。第二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吳怡萱助理教授開場,帶領教師理解SEL的核心概念,從教師自我情緒覺察出發,進而延伸至班級經營與課程教學。接續由十作設計主持人簡瑋杰分享校園諮商空間的改造歷程,透過彰化縣草湖國小輔導諮商室、宜蘭縣五結國中輔導諮商室及虎尾科技大學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等三個設計案例,帶領教師共同探討「情感與空間的對話」,並引導教師從微觀視角重新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與身體感知經驗。
在課程分享部分,安排三位中學教師分享結合情緒主題的美感課程實踐案例,彰化縣竹塘國中施明楓老師以《安妮新聞》第10期為例,引導學生透過圖像與詞彙表達情緒,進行感受與事件的連結練習。新北市立石碇高中蘇郁涵老師與國文及輔導科教師合作的跨領域安妮新聞課程設計,讓學生透過文字與圖像感受情緒的投射與身心反應,進而理解自身情緒。國立臺南家齊高中李倩雯老師則運用塔羅牌與情緒圖卡,讓學生從空間、五感與文字中進行情緒探索與創作詮釋。
本次工作坊也邀請潘天壹建築師與范欽媛資深設計師導覽在地藝文場域,包括橫山書法藝術館、大園尖山考古館與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等。壓軸登場的「關係工作坊」由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黃琬雯助理教授帶領教師透過異材質創作,將抽象的人際關係具象化,透過造型、結構與象徵元素,表現情感牽絆與關係,透過創作成果分享,增進教師彼此經驗交流與個人內在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