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打造幹細胞庫揚名國際 謝清河獲教育部學術獎肯定

2025-07-01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謝清河,也是心臟外科的權威,與團隊建立了臺灣的幹細胞庫,名列全球前五大,讓我國的醫學研究成為國際頂尖,謝清河教授獲得教育部第68屆學術獎的殊榮,肯定他在研究與學術領域上的成就。(教育部提供)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謝清河,也是心臟外科的權威,與團隊建立了臺灣的幹細胞庫,名列全球前五大,讓我國的醫學研究成為國際頂尖,謝清河教授獲得教育部第68屆學術獎的殊榮,肯定他在研究與學術領域上的成就。(教育部提供)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謝清河,也是心臟外科的權威,但不循規蹈矩的他,投入生醫領域,從事心血管代謝疾病、幹細胞等研究,與團隊建立了臺灣的幹細胞庫,名列全球前五大,讓我國的醫學研究成為國際頂尖,謝清河教授獲得教育部第68屆學術獎的殊榮,肯定他在研究與學術領域上的成就。

 

 

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謝清河,也是臺灣大學醫學院專任教授,談到自己對科學產生興趣,是從就讀臺北市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開始。當時,一群清華大學的學生到學校指導他們參加科學競賽,首次參加就獲得兩個獎項,讓他立志當科學家。

 

不過,來自臺南的他,在那個長輩認為「男生當醫生,女生當老師」的傳統觀念下,難違父母期待,選擇就讀醫學院。

 

因為對醫學沒興趣,他讀得痛苦,但大四到長庚醫院實習時,在心臟外科權威張昭雄教授的緊急心臟手術中,被指派擔任助手,四個小時中,他只是站在那裡,扶著心臟,讓張昭雄教授為病患開刀,當時他深刻感受到當醫生的不同,也因此下定決心,以當醫師為職志。

 

在臺大與長庚醫院任職時,謝清河經常利用休假前往美國、日本進修,看見美日在心臟外科人才培養上的優勢,加上成為心臟外科醫師後,因為無法救治部分病患的無力感,讓謝清河決定前往美國深造,跨領域攻讀讀生物工程,33歲那年,他成功申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工程系博士班的全額獎學金,負笈前往美國求學。

 

在臺灣將升任主治醫師,在美國卻成為實驗室最老的菜鳥,謝清河每周工作超過100小時,但是因為他高質量學術研究加上有臨床經驗又會開刀,成為眾多實驗室爭相合作的對象。

 

謝清河在華盛頓大學取得博士,又前往哈佛醫學院及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學成之後,他不忘初心,婉拒許多國外機會,回臺任職,回饋臺灣。

 

謝清河被譽為是臺灣心臟再生醫學研究的翹楚,擔任國家iPSC(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核心設施計畫總主持人,帶領團隊建置臺灣的幹細胞銀行,目前已經產製了超過500株幹細胞,成為全球五大iPSC銀行之一,甚至成功實現首例人類iPSC衍生的心肌在非人、靈長動物心臟中的植入,並且改善心臟功能,降低心律不整發生率,成為未來臨床試驗的重要依據。

 

謝清河教授有此成就,他感謝恩師與家人,同時也鼓勵青年朋友,不要害怕質疑,不要害怕跨界,不要害怕走在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科學的價值不在於安全,而在於探索未知的勇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