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更多

《丹尼索瓦人到臺灣》限時開展 揭開古人類研究新篇章

2025-05-27 發佈 常維鈞(常罡) 臺中
《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開幕式大合影。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開幕式大合影。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公開展示「澎湖原人」真品化石,還首度呈現「丹尼索瓦人模型」,即日起於第一微型特展室亮相,展出至7月20日。

 

黃文山館長表示,這項突破性研究不僅重寫人類演化的地圖,更讓臺灣在國際古生物研究領域發光發熱。這次特展以跨國團隊耗時多年、今年4月躍上國際期刊《Science》的研究為核心,結合標本展示與視覺詮釋,鋪陳研究歷程與背景脈絡,期盼科博館團隊持續累積研究能量,持續為學術與大眾之間搭起橋梁。

 

策展人、科博館地質學組研究員張鈞翔分享,「丹尼索瓦人模型」由館內地質學組技術員游書桓精心塑造,耗時1個多月,創作過程以科學研究為基礎,融合雕塑藝術,生動呈現這位史前人類的體貌特徵。根據現有的右下顎骨及科學考據,這名丹尼索瓦人為年輕男性,下顎骨寬大粗壯,臼齒體積大,嘴部結構厚實強健,擁有發達的咀嚼肌與斜方肌。

 

張鈞翔補充,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的研究,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結合多位國內外的學者共同合作,最終透過古蛋白質分析確認其為男性的丹尼索瓦人。這項研究雖然無法取得化石DNA,卻能透過骨骼與牙齒殘存的古蛋白質分析,為古人類的演化支系添上一筆重要紀錄,極具學術意義,同時也凸顯了臺灣古生物的重要性。

 

《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以「來自海底的化石瑰寶」、「從澎湖1號說起」、「揭露丹尼索瓦人的證據」、「古蛋白質的新工具」4個面向串起橫跨10年的研究故事,展場一隅還有澎湖水道漁船打撈模擬場景,還原化石經過底拖網作業從海底重見天日的過程,搭配由生物學組洪和田編製的傳統漁網及漁船底拖影像實錄,引領觀眾感受撈出化石的驚奇時刻。

 

策展團隊特別展出同樣從澎湖水道打撈上岸的鹿角與象牙化石,化石表面可見明顯的人為砍痕,顯示當時的澎湖原人(丹尼索瓦人)與當時相伴相生的動物群已有密切互動,這些痕跡可能來自偶發的狩獵行為,也可能反映出人們當時已具備利用動物資源的知識與技術。研究團隊正持續透過這些珍貴材料,逐步解開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的生態環境適應與演化之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