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住院點滴3天就要更換靜脈留置針,對於久病長期扎針的病人而言是一大心理障礙,反覆穿刺、藥品或輸液刺激,也可能損傷血管,造成身心的創傷,為此,臺東馬偕醫院引進PICC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可使病人免於重複扎針的痛苦,又可降低感染風險,是病患的一大福音。
一名罹患「慢性腸阻塞惡病質」的病人,需長期依靠營養針與點滴維生,身上接連裝了3條人工血管,都因感染而失效,每一次敗血症發作,都幾乎要奪走她的生命,身心煎熬,甚至動了輕生念頭,讓每天不辭辛勞親自到府替她換點滴的臺東馬偕胃腸肝膽科病房護理長郭玉琦十分不捨。
恰好總院引進PICC導管,郭玉琦護理長找了放射科醫師洪紹庭學習導管置放技巧,護理人員也接受了導管照護與傷口處理訓練,順利將導管使用在這位病人身上,改善治療品質,目前可如常人般正常生活,也讓郭玉琦護理長將PICC導管稱為「愛的導管」。
洪紹庭醫師指出,PICC是經由週邊血管置入的外露式中心靜脈導管,長約50至60公分,一般由上臂附近較大的周邊靜脈穿刺進入,將導管前端放置在中心上腔靜脈,以超音波導引及X光機提供準確位置,可在10至15分鐘內完成,全程只需局部麻醉,一次穿刺即可在數週至半年內持續治療,不需重新打針。
洪紹庭醫師表示,PICC導管可免去每3、4天需重新找週邊靜脈更換留置針的痛苦,也有效率降低護理師找血管的工時,同時有效降低中心靜脈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讓需長期扎針的病患多了一種選擇。
臺東馬偕5年前引進PICC,已為近2千位病患免除長期扎針之苦,洪紹庭醫師表示,目前健保針對癌症化學治療、癌末疼痛治療、使用全靜脈營養輸液(TPN)預期2週以上、免疫不全與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預期2週以上皆有給付,另也開放其他疾病適用,只要預期接受中心靜脈導管置入2週以上皆可適用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