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5月17日到9月21日將在人權博物館綠島園區舉行,本屆以《一四九海浬的時間:對抗遺忘》為題,回應自1951年起政治受難者從基隆港被押解至綠島的歷史航程,邀請23組國內外藝術家進行創作,文化部今天(13日)特別舉辦藝術季開幕記者會,邀請國人參觀展覽,不要遺忘白色恐怖歷史。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由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邀請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得主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高森信男表示,本屆以《一四九海浬的時間:對抗遺忘》為題,是因為1951年第一批政治受難者從基隆出發,往綠島的距離就是149海浬,綠島就像是一個時間與空間上的結界,隔絕了政治犯與他們的家庭,還有該享有的青春時光,同時也像臺灣整體社會在白色恐怖時期的一個隱喻。
高森信男表示,本次的展覽圍繞「渡海登島」的概念,邀請23組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及相關活動,其中包含7組來自海地、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香港、印尼、越南等地的國際藝術家,展出錄像、裝置、繪畫、聲音與文件檔案等多樣形式,透過這個既在地又國際的策展,從他們國家相似的歷史與創作中,與臺灣的白色恐怖相呼應。
出席開幕記者會的文化部部長李遠表示,1951年5月17日是第一批政治犯被送到綠島的日子,他就在那年出生,在那樣封閉的年代,不僅是綠島被隔離,在臺灣,也因為不能出國、不能看雜誌等各種政策,也形同被隔離,他這代的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一整個世代不僅遺忘白色恐佈的歷史,還忘記整個臺灣的歷史。
李遠部長說,作為文化部長,他除了關心藝術、電影、出版等產業發展外,最在意的是人權與自由,在文化部長的任內,他花最大的力氣在推動人權與自由的價值,期盼與全世界有共同價值的國家結盟。他一直希望能擴大所有人權館的活動,但是人權館的預算微薄,今年又被刪減2千多萬元,「刪預算表示我們對抗的不只是遺忘,還有扭曲及輕視」,即便如此,他不會妥協,會將活動持續辦下去。作為創作者,他清楚透過藝術可以將悲傷與憤怒成為另一種呈現方式,並非要淡化悲傷與憤怒,而是要讓人與人之間了解,了解當年受難者的心情,想像在那個被隔離的島上,許多前輩如何看著星星、看著海水,堅毅的生活下去。
本次藝術季展覽亮點之一為藝術家王德瑜為紀念與致敬受難者蔡焜霖前輩的大型充氣裝置《N22.40》;藝術家邱子晏的全新創作《臨天光》,則從白色恐怖文學、影像與史實中編織出平行敘事,角色穿越4個歷史片段,以影像與空間語言挑戰歷史觀看方式,展現歷史與當代的交錯維度。
除了展出當代藝術作品,藝術季也包含一系列教育推廣活動,包括策展人導覽、創作工作坊、校園座談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