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兒童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的情形日益嚴重,讓許多家長感到無力。根據調查,臺灣兒少每100位網路遊戲玩家中,就有3人出現網路遊戲成癮症狀,盛行率高於西方國家的1%。精神科醫師林煜軒指出,網路遊戲成癮的關鍵不只有遊戲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已造成「失控導致生活功能受損」。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已將「網路遊戲成癮」正式納入精神疾病診斷。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說明,判斷網路遊戲成癮症的關鍵並非僅於遊戲時間長短,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網路遊戲成癮症可歸納成三個核心指標,包括:假若網路遊戲玩家無法控制的想要玩網路遊戲;生活中以網路遊戲為優先,而忽略掉其他的日常活動;即使知道網路遊戲已經影響到個人日常功能(包含健康、家庭、學校、工作等)的運作,卻還是持續玩網路遊戲。當這些狀況至少持續12個月的時間,就可能達到網路遊戲成癮的程度了。
林煜軒醫師建議家長,兒童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遊戲世界,可能與日常的需求未獲得滿足有關,像是長期家庭或人際關係不良、學習成果不佳等,當孩子出現因網路遊戲而日常作息顛倒、拒學等情形時,家長不以時間限制為手段,而是試著在生活中增加、平衡現實生活中的滿足,協助孩子回到現實世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任潘俊宏表示,兒童青少年的網路遊戲成癮個案,對遊戲以外的事物容易有專注力不足的現象,也經常合併情緒憂鬱、焦慮等困擾,有許多孩子是因為在學業、交友上受到挫折,或是受到家庭內負面情緒影響,而遁逃到遊戲裡的世界。家長若採用突然強制斷網、杜絕孩子網路遊戲等方式,常會出現親子間的激烈衝突,嚴重時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傷、自殺或暴力行為,家長在介入處理時也要小心避免情緒的激烈表達。目前松德院區設有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提供網路遊戲成癮門診及追蹤,家長若是及早發現問題,可陪同孩子就醫諮詢,就醫目的並非是要給孩子貼上疾病標籤,而是為了讓孩子與家庭回歸正常生活。
臺北市衛生局表示,北市有114間醫療院所及心理諮商機構提供醫療門診、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等服務,並攜手北市教育局及市立聯合醫院持續於社區及學校辦理網路遊戲成癮防治相關宣導。同時也建議家長,應多關注孩子平時使用網路的狀況,多抽空陪伴,才能避免成癮的問題趁隙而入,影響孩子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