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政策

臺灣護理人才流失危機 國教院將發表系列研究

2025-05-12 發佈 林宜箴 臺北

當所有人在今天(12日)國際護師節向護理人員致敬之際,臺灣護理教育卻面臨嚴峻挑戰。國教院最新的研究發現49.5%的護專學生是因為家人期望而非自主志願入學,其中每5位更有1位想轉學。為了回應護專學生的職涯困境,國教院將在今年舉行護理教育研究系列發表活動,深入剖析調查結果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

 

國教院研究發現,護專學生選擇就讀的主要原因集中於「課程有前途」,佔比高達68.8%。然而,49.5% 的學生是基於家人期望入學,顯示外部壓力在學生選擇上的影響力巨大。而這群因家人期望就讀的學生,在學校的適應性上表現較差,17.3%到21.2%的學生表示有轉學的打算,其中尤以「家人期望」與「發展不明確」的學生比例最高。顯示在升學選擇階段,學生並未充分理解護理職涯的全貌,而是基於外部期待進入護專,導致日後的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出現轉學或離開醫療體系的傾向。

 

在適應面向上,國教院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護專學生的學校歸屬感與專業認同感偏低。17.3%的學生表示想要轉學,11.1%的學生則希望轉科或轉班。這些學生普遍表示,對未來的職涯缺乏清晰規劃,對護理工作的現實挑戰也抱持較高疑慮。

 

透過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研究發現「轉銜增能」、「專業認同」以及「學校歸屬感」是影響學生職涯清晰度的重要因素。若能在入學初期提供結構化支持,包括學習策略課程、導師輔導、同儕支持,並強化實作與多元學習模式,將有助於學生更穩定地走在護理道路上,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選擇。

 

國教院研究顯示,學生普遍認同護理工作的價值,但壓力指數與情緒耗竭感明顯偏高,顯示許多學生在專業養成階段已出現心理負荷。學校與實習單位應儘早提供心理支持與資源協助,減輕學生壓力、強化職涯信心,才能穩固護理人力的未來基礎。

 

研究同時發現,護理師對自身從事護理工作的態度、來自他人的支持,以及自我能力感受皆未達正向水準,顯示職場環境與社會支持系統仍有強化空間。同時,高壓工作情境與情緒耗竭情況普遍,進一步拉低工作滿意度,甚至影響持續任職的內在動力。

 

本次調查針對40種職業進行社會聲望排序,依其整體評價分為「高」、「中高」、「中低」與「低」四類層級。結果顯示,護理系學生普遍認為護理師屬於中高聲望職業,而護理長則更進一步被歸類為前段職位。而現職護理師普遍將護理師定位於中低聲望區間,護理長的評價則與學生看法接近,仍維持在中高層級;護佐則被歸為最低聲望層級。

 

因此國教院提出以下政策建議,包括「動機澄清與職涯探索」,未來的招生策略應強調「護理職涯的多元發展可能」,讓學生更早認識臨床專業、長照、健康促進、社區醫療、海外發展等不同面向的職涯道路,減少單一「前途」或「家人期望」的錯誤認知。更建議「轉銜支持與課程再設計,強化職前教育支持」,導入新生第一年(first year experience)的概念、在護專一年級設立結構化的支持機制,包括學習策略與自我探索課程、導師輔導制度、職涯諮詢機制,並強化實作與多元學習模式,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與學校歸屬感。同時建議教育單位與實習機構應設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統、彈性化實習安排。

 

再者,建議在學習過程中增加「真實場域體驗」與「現職護理師分享會」,讓學生能更早理解護理工作的實務挑戰,減少落差感。並建議政府與醫療機構應透過政策宣導與社會行銷,改善護理形象,提升社會對護理專業的肯定,並促進家庭與社區對護理人員職涯的理解與支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