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喚起大眾對歷史文化與族群多樣性的關注,國立國父紀念館自4月起推出「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系列,規劃10條具代表性的走讀路線,走訪全臺歷史場域與文化空間,今天(10)前進東部路線「走讀義築與南島文化——臺東南迴」,帶領民眾沿著南迴公路踏查,探索建築與文化交織共生的風貌。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表示,「走讀」系列活動自2019年啟動以來,逐年拓展文化內涵,今年特別結合原住民族部落發展與當代表現的建築實踐,深化文化與空間的對話,同時這次特別與長年致力推廣自然建築與社會參與的臺灣義築協會合作,透過原住民部落場域與自然素材構築的義築作品,展現建築如何回應社會、環境與文化,期望能透過走讀方式,讓更多人親身體會臺灣土地上的文化多樣與建築智慧。
王蘭生館長進一步指出,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核心精神即在尊重多元、促進共融。原住民族文化與當代表現的建築語彙交會,正是臺灣文化多樣性的具體展現,也呼應國父追求「天下為公」的理念。透過此次南迴走讀,期盼學員能藉由實地踏查,深入理解南島文化的歷史脈絡與空間美學,進而體會族群共生與文化永續的價值。
此次活動由臺灣義築協會帶領,行程包括參訪臺東義築工作站與香蘭之森,欣賞以國產柳杉構築、結合自然環境的木構建築,實踐永續與共生的建築理念。沿南迴公路前行,學員探訪新香蘭部落與舊香蘭遺址,認識南島語族當代生活樣貌與史前文化延續,感受族群文化在地脈絡中的延展與共存。活動特別安排部落族人親自導覽,走訪排灣族拉勞蘭部落與阿美族沙撒拉克部落,透過壁畫、器物與生命故事的分享,讓學員直觀體驗原住民族文化的深度與魅力。
國父紀念館說明,透過走讀行程,學員得以貼近原住民族生活場域與當代義築實踐,重新思考建築作為文化記憶的載體,並理解多元族群如何在臺灣共築歷史、對話未來,邀請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後續場次,共同走進臺灣南島文化的歷史現場,感受多元社會的豐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