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第4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首次移師東部舉辦,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臺灣竹會合作策畫,分別在臺東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森林公園活水湖、達魯瑪克部落等3處場地,展出6組竹構建築,根植於山海交會之地,展現出臺灣東岸與自然環境緊密交融的文化特質。
為使國產竹材融入建築設計人才培育與技術傳承,林業保育署自2011年與臺灣竹會合作,從第1、2屆「構竹林鐵新銳展」突破竹材接頭結構設計,第3屆創造更貼近民眾生活的「島嶼構竹」,本屆則探索人與土地、時代脈動與真實建築,讓竹構築並非只是堆疊材料,而是關於土地、生活與未來想像的實踐。
林保署副署長張岱表示,竹子運用在建築上有其獨特的「味道」,前3屆建築展在臺灣竹會帶領下,投入建築設計師、結構技師等各方協作者超過百人,今年從西部延伸到山海交會的臺東,融入當地的文化風土,期藉由展覽凝聚更多創作者、生產者,進一步影響消費者,逐漸復甦臺灣的竹產業。
展覽分為3大展區,包括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展出《竹蝶》、《石頭的孩子》、《在若亭》、《第三空間》,以及活水湖的《船塢》、達魯瑪克部落的《Irilriya》共6件作品。策展人葉育鑫說,本屆計畫以探索真實建築為目的,藉由作品反思現有環境中留下的痕跡與智慧,對於竹構造發展是否有可學習之處。
臺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表示,經歷4屆的構竹展,積累足夠能量與知識,得以將竹構建築的當代實踐往前推進,只要對材料特性有足夠理解,竹材也有機會搭配構造工法的創新,扭轉建築為非永續使用的觀點,達到兼具視覺美感與結構安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