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前夕,台灣肥胖醫學會表示,女性在產後與更年期兩大階段容易變胖,腰圍反應內臟脂肪多寡,超標可能會加劇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也顯示,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上升3.4%。
根據國健署資料,臺灣19歲以上女性腰圍超標率達52.9%,45歲到64歲超標比例為59%,64至74歲甚至達到75%,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孕期女性常因肥胖導致難以受孕,近八成女性產後一年無法恢復孕前體重,由於荷爾蒙與生活習慣改變,平均體重增加1.6至4.1公斤,未親自哺乳者可能增加更多;而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下降,若活動量不足、飲食不當,腹部脂肪更易堆積,體重平均增加約3.4公斤,腰圍增加5.7公分,且更年期後女性的心血管風險也會顯著提升。
肥胖與200多種疾病相關,本身也是慢性病,需要被「治療」,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部主任說明,近年來已有充足的臨床證據看到減重對於心血管的效益,多項數據證實,肥胖者減去5%原體重可改善健康,減去15%可降低如心血管死亡、心衰竭風險等。但過去的方式,如飲食、生活作息改變、運動很難達到10%以上的降幅,尤其是對於因肥胖導致膝蓋關節壓力過大、代謝性脂肪肝炎,或因長期依賴飲食紓壓造成意志力難以抵抗食慾等,輔助藥物成近年的體重管理新利器。「適時以藥物介入治療,能讓體重降幅更有效率,也有減重藥物同時能降低心血管風險。」
面對即將到來的母親節,專業醫師建議可以抱抱母親,關心她的腰圍,以實際行動守護她的「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