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出《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展場匯聚近500件考古學展品,經由多重體驗,深入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樣貌。
30日開幕式由道禾實驗學校演出「影窗偶語-藏在土裡的故事」,透過小朋友生動的皮影戲表演及聲光效果,展現史前人類與土地的連結,為活動揭開精彩序幕,感受文化的延續。
科博館黃文山館長表示,特展聚焦臺灣中部史前時代最晚階段的「番仔園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併用時代之間的文化發展軌跡。策展團隊藉由考古發掘成果,梳理史前先民在中部地區的聚落分布、農耕狩獵活動、工藝技術及喪葬習俗等生活樣貌,完整還原番仔園文化人的人文景象。
文資局陳濟民局長說,文資局在全臺成立了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典藏計畫的3個保管中心,中部基地就在科博館,他表示,特別感謝科博館經由整理、分析、研究,將考古文物公共化、轉譯成適合大眾觀看的展覽,這是博物館相當重要的功能。
策展人、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劉克竑說,番仔園文化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番仔園類型」,距今1600年至1000年;後期「鹿寮類型」,距今1000年至400年。從時間序列、聚落位置、文化內涵上皆與中部平埔族關係密切,因此推論番仔園文化人就是「中部平埔族的祖先」。
展覽分為8大單元,「消失的過去—揭述臺灣中部史前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部平埔族的生存證據」、「尋找地下的寶藏」、「那些年,人們吃了甚麼?」、「古人穿甚麼?」、「安家立命」、「地下的老祖先」、「歷史時代的中部平埔族」。
《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第一特展室展出,歡迎大家來科博館,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存智慧。更多展覽內容與科教活動訊息可參考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