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技職師資增能深度研習」計畫,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開辦14 梯次,培育種子教師計167人次,並結合新課綱發展113組傳統技術課程教案。
本次教案發表會結合成果展,邀集技職種子教師針對漢式大木作、小木作、土水作、鑿花作、剪黏作、泥塑作、彩繪作等七種工項,進行教案修訂及演示。不僅藉由展覽展示歷屆教案設計成果,也透過公開演示與學生實作,展現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如何融入課程教學,激勵莘莘學子進入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修復領域。
文資局副局長林尚瑛表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9年5月31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成立「文資傳匠工坊」,積極投入修復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推動文化資產教育向下扎根。成果發表會展現累計6年的成果,期待未來更全面推廣文化資產修復技術融入技職教育體系,更深入在校園紮根。在此,衷心感謝歷屆研習課程的傳統匠司及技職教師的參與,使我國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的技術得以薪火相傳。
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更表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教育部合作本計畫,可說是跨部會合作的最佳案例,透過培育技職種子教師,發展課程教案,提供學生職涯發展的遠景,期待未來人才培育更為精進,讓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永續發展。
計畫主持人南藝大校長邱上嘉表示,技職師資研習課程依據傳統技術工匠的職能基準,設計符合技職教育需求的專業課程,內容涵蓋文化資產概論、傳統建築概論等學科課程,並加入實作課程讓學員實際仿作演練、瞭解材料、工具、工序及施作要訣,最後結合所學內容發展出文化資產修復技術之教案。除了讓技職種子教師將學習成果及教案帶回教學現場,也另外開辦技職學生「職涯探索體驗課程」,實際運用教案並驗收教學成效,實踐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向下扎根。
教案100+「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技職師資增能研習」成果展即日起至4月20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展出,歡迎民眾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