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廚餘做肥料 北市平等國小食農教育實現永續校園

2025-03-13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平等國小食農小學堂,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尊重生命與自然的價值

平等國小食農小學堂,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尊重生命與自然的價值

臺北市平等國小推出「食農小學堂」,透過課程進行,讓學生們學習到食物的來源,此外還有親師和社區居民一同參與,將廚餘和落葉點廢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把有機肥回歸土壤,減少碳排又增加碳匯,為地球的未來築一個綠色的夢想。

 

校方表示,本學期以「堆肥」作為食農教育的課程重點,師生們動手整理校內舊有的堆肥場,重新砌磚搭建,進行落葉堆肥;而營養午餐的廚餘放入稱為「電子豬」的廚餘機中,將校園內的落葉和廚餘轉化為有機肥料。這些肥料不僅用於校園內的蔬果種植,還結合了當地的櫻花,讓校園成為永續、美麗的四季教室。透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學會了如何製作堆肥,更深刻體會到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性。

 

平等國小指出,孩子們清理舊有堆肥場時,充滿了探索與發現的驚奇感,也在實踐中學會了尊重生命與自然的價值。學生高立翰發現許多雞母蟲、蚯蚓及各種大自然的小動物,了解它們在堆肥過程中的扮演重要角色。學生王佳萱表示,電子豬的肥料做好之後,不僅一點都不臭,還散發淡淡的咖啡香。學生徐慈襄提到,三月是學校櫻花盛開的季節,大家定期會在櫻花樹下挖洞,把肥料埋進土裡再用土填平,如此一來,環境不僅不會有異味,也可以確保肥料不會因為淋雨發霉而引發過敏的現象。

 

校長賴婷妤表示,社區居民和家長志工也加入食農小學堂行列,成為課程的參與者,一起點廢成金,培養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的素養,更為愛護地球盡一份心力。農夫老師何清山指出,善用自製有機肥料,除了櫻花樹外,校園的梅子樹也結實纍纍,帶著學生動手醃漬紫蘇梅,體驗使用有機肥後的「神奇產量」。負責營養午餐業務的校護羅雪莉表示,食農小學堂讓廚餘減量,更將廢棄物化為美麗的花朵,是學校努力的方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