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主辦的「113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今天(30號)舉行頒獎典禮,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東分臺李思瑩的作品「從漂流到重生-啟發生命新價值」聚焦於臺東綻放光芒的小人物,對於環境保護與社會帶來的影響,榮獲廣播新聞報導類特優。另外,今年首度設立的學生組也有4件作品獲獎。
「113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頒獎典禮同步舉辦「113年記者節慶祝大會」及「第30屆第2次會員大會」,表彰並鼓勵媒體工作者的努力與貢獻。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理事長妙熙法師提到,感動優秀記者們用心在每個角落挖掘出善良與光明,面對社會種種人事物,身為媒體人不只要秉持專業角度報導新聞,也要合乎真理,感謝所有的參與者。
評審委員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表示,今年共189件作品參賽,許多優秀作品闡述社會光明面,得獎作品要獲得評審青睞除了主題創新、具有廣度深度,更希望能喚起社會回應,帶動改變。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東分臺李思瑩的作品「從漂流到重生-啟發生命新價值」榮獲廣播新聞報導類特優,評審認為作品表達出更生人社會關懷的價值觀,巧妙融合社會意義與地方文化特色,極具深度與啟發性。
李思瑩說,作品報導兩位獨特的藝術家,以創意賦予廢棄物品新生,傳遞希望與感動,也介紹更生人沙畫家朱國富的老師故事,朱老師在鐵窗中以廣播度過服刑日子,希望透過報導激勵更多人,並呼籲社會給予支持與關注,建立更包容的社會,感謝評審肯定,未來將繼續用心創作,傳遞更多有意義的故事。
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今年邁入第28屆,為鼓勵大學新聞傳播相關科系學生參與,並培養未來媒體人才,今年起特別增設學生組競賽,共有4件學生作品獲獎,其中,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葉詠泓以專題報導「當社工危機四伏:守護者該由誰守護?」關注社會工作者遭遇的困境獲廣播新聞報導類佳作,他也在今年獲得由教育廣播電臺主辦的金聲獎,他說,廣播或許不是時下最流行的媒體,但只要用心製作,就能激起廣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