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場上常因為熱身不足,或者運動強度太大,一時沒注意腳踝就扭傷,這時民眾常使用「肌內效貼布」減少肌肉的負擔,或是以「彈性繃帶」為傷者包紮。食藥署今天(31日)開記者會提醒,這兩個都是運動場上的常備品,也都是屬於醫療器材,因此要正確使用才有效果。
醫用彈性繃帶主要是協助肌肉用力或放鬆,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主任陳智光說明,最近全民瘋奧運,在場上都可以看到選手使用「彈性繃帶」,來協助肌肉用力或放鬆、支持保護,但要正確使用才有效果。因扭傷常伴有腫脹、瘀傷、疼痛與關節不穩等情況,甚至還會影響日常行動,「彈性繃帶」就是利用繃帶本身材質的彈力產生的物理加壓效果,對扭傷部位產生壓力,有防止進一步腫脹的功用,此外也固定受傷部位,提供支持保護,防止二次傷害。
陳智光主任說明,「肌內效貼布」也是運動員最常使用的器材,是利用貼布本身具備的伸縮彈性及貼布背面的紋路,沿著肌肉方向黏貼,為肌肉結構提供支撐,並利用拉伸貼布時貼布所產生的回彈力,作用在肌肉上來協助肌肉用力或放鬆。一般而言,「肌內效貼布」不含藥性,只要皮膚不會對黏膠過敏的人都可以使用,但使用肌內效貼布前應先了解肌理構造,或需要由專人指導及協助,在貼時必須針對需求及部位來搭配不同的長度、拉力、貼法及姿勢擺位,若沒有正確使用反而會對肌肉造成傷害。
食藥署提醒,使用彈性繃帶或肌內效貼布後如果仍未改善,且疼痛、腫脹、瘀血越來越嚴重時,就應該要立即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