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政策

匠師認證、學校培育 文化部三管齊下培養修復體系人才

2024-07-03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文化部部長李遠立法院報告並備詢。

文化部部長李遠立法院報告並備詢。

 

文化部部長李遠今天(3日)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保存法」修復體系升級專題報告,提出未來將從法制面、制度面及教育面著手,包括與教育部共同培育人才,推動傳統匠師分級制度等,以建構健全的文資修復體系。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超過40年,隨著文化資產數量不斷增加,文資修復人才的培育與產業的建立非常迫切,文化部部長李遠報告時指出,在法制面上,透過修法以符合文資修復的實務需求;在制度面上,建構文化資產修復產業鏈,成立文資傳匠工坊,辦理匠師培訓課程,匠師資格審查等,未來也將推動古蹟修復傳統匠師分級認證制度,匠師通過學科及術科測驗後,可取得初級資格,中、高級則採資歷累積及專業分級培訓,提升修復品質與知能。

 

另外,也將與教育部、勞動部合作,共同培育文資專業修復人才,輔導金門農工自113學年度起成立以「傳統建築修復技術」為主題的建築科,辦理技職師資培育及與大專校院合作培育人才或移地教學、辦理科學修復專業人才在職培訓等,希望培養更多修復人才。

 

為了吸引更多人願意投入文資修復工作,2022年起,文化部已經制定傳統匠師每日的最低薪資為3922元,比一般公共工程從業人員高,希望能增加誘因;另外,文化部也發展職能基準,目前已經公告建置木作、土水作、彩繪作、石作等4大類21項傳統技術修復工匠職能基準,作為人才分級、認證、培育推動的參考,同時將在明年公布油畫、科學檢測、織品、金屬等9大類文物修復職能基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