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作家廖鴻基分享海洋文學 鼓勵面對海洋

2024-02-19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國臺圖邀請作家廖鴻基分享海洋文學。(國臺圖提供)

國臺圖邀請作家廖鴻基分享海洋文學。(國臺圖提供)

 

國立臺灣圖書館舉辦臺灣學系列講座,由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以「走出去、航出去的文學之海」為主題,分享鯨豚調查的經驗、逐漸消失的鏢刺漁業,及他在海上生活的經驗與創作的海洋文學,廖鴻基也鼓勵住在海島的我們,擁抱海洋,建立海洋精神。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曾從事漁撈業,在海上生活30年,最遠曾經從高雄港航行到阿根廷海域,海洋文學與一般文學最大的不同,是如果作家沒有海洋、甲板、航行的經驗,無法書寫出海洋文學,而他就是一位在海上生活的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以海洋環境、生態、產業及活動為題材,作品中穿透著海洋文化與海洋精神,他的寫作範圍廣泛,對海洋產業也有諸多關注,長篇小說《最後的海上獵人》一書,以全球少見,且逐漸式微的鏢刺漁業作為題材,描述鏢刺漁船3位鏢手的任務、如何發現、追逐及抓捕魚的過程相當精彩;廖鴻基也指出,臺灣的海洋產業蓬勃發展且遠洋漁業發達,有些種類的漁貨量更是世界第一,但是在流刺網等各種捕魚方式為主之下,鏢刺魚業逐漸走向沒落。

 

廖鴻基不僅是作家,他同時也是我國鯨豚紀錄與賞鯨活動的重要推手,臺灣的賞鯨活動由廖鴻基開始倡議,並在1996年推動臺灣尋鯨小組進行鯨豚紀錄,完成《鯨生鯨世》一書,記錄臺灣花蓮出現的8種鯨豚。

 

有人批評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廖鴻基說,這是因為台灣人雖然住在海島,卻背對海洋,不敢親近海洋,因此海洋文化被忽視與邊緣化,他呼籲民眾,面對海洋,感受海洋之美,不要懼怕海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