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新知

科博館揭蘭嶼爬行類族群瀕臨滅絕關鍵 登上國際期刊

2024-02-06 發佈 常維鈞(常罡) 臺中
圖為斯文豪氏攀蜥。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為斯文豪氏攀蜥。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團隊長期研究發現,蘭嶼海龜面臨沒有沙灘產卵的危機,不過人為保護的介入,造成近年島上爬行類族群崩解,這項研究獲刊於國際科學期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從1997年起,率領生物學組林展蔚博士、廖鎮磐博士、臺灣大學助理教授周均珈共同參與,展開蘭嶼爬行類群集動態的長期監控,前後橫跨23年,從錯綜複雜的數據中找出決定性的科學證據,揭示「氣候變遷與人為保育海龜之間的加成作用,如何衝擊蘭嶼陸域生態系的平衡穩定」。

 

科博館研究團隊指出,許多島嶼生物仰賴來自海洋的食物補給,「海龜蛋」是蘭嶼陸域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幾十年來,海岸侵蝕造成島嶼沙岸面積大量削減,曾經適合海龜產卵的沙灘大多不復存在。

 

黃文山說,因氣候變遷影響,1990年中期起,小八代沙灘開始有外力介入,以人為方式保護海龜巢,完全排除蛇類掠食海龜蛋的機會;而蘭嶼最大海龜產卵地「東清灣」自2001年後,也鮮少有海龜築巢的紀錄,以海龜蛋為主食的蛇類「赤背松柏根」被迫改變食物選擇,取食陸生「蜥蜴蛋」。

 

科博館研究團隊分享,保育策略需以更全面的角度考量,針對「單一旗艦物種保育」的觀點,可能不足以維持整個生態系的平衡與穩定。在評估蛇類的掠食行為、與海龜蛋和其他蜥蜴數量的動態關係後,讓蛇類掠食者適度取食海龜蛋,更有助蘭嶼整體生態的保育。

黃文山強調,長期研究調查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的重要基礎,因投入保育的資源始終有限,能長年進行的研究格外珍貴,科博館未來也會持續致力於此。

 

這項研究在2023年底登上享譽國際的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Science雜誌也專文報導跟進,國際媒體也大幅報導,顯示該研究成果在學界的突破性可見一斑。研究集結了科博館、臺灣大學、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三方跨國研究團隊的心血,期間也受到聖地牙哥大學Rulon W. Clark教授、臺灣大學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科博館許嫆雅博士候選人的協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