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率約為6%到8%,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通常併發情緒障礙,兒童無法正確表達自己需求只能大哭大鬧的表達,家長也無法安撫,情緒發展也連帶會受到影響。臺北市衛生局建議家長,當發現家中孩童疑似跟不上發展進度,要盡快帶孩子到醫療院所進行早期療育評估,把握孩子6歲前黃金治療期。
北市衛生局長期照護科科長林柳吟表示,近幾年因受COVID-19疫情影響,不少孩童防疫在家缺乏來自外界的肢體、語言或表情的刺激,使得發展遲緩的情形有明顯增加,這不只發生在臺灣,全球都有類似趨勢。如果家中孩子疑似有發展遲緩跡象,家長可帶孩子到臺北市18家早期療育評估中心或醫院,進行早期療育評估鑑定,臺北市也有71家早期療育基層醫事機構可就近提供療育服務。
馬偕紀念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表示,孩子發展遲緩的原因不同,有的是先天造成,有的是神經代謝問題或是後天引導方式問題,雖然很多家長知道要讓孩子進行早期療育,卻忽略了完整早期評估的重要性,找出孩子發展遲緩原因才能進行正確的早期療育。像是在門診中常發現孩子經早期評估後要進行語言治療,結果知道孩子正在做的卻是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建議家長不要怕麻煩,即使評估要花費時間較多,但經由完整評估才能找到後續的療育方向,才不會走了冤枉路,錯失了黃金治療時機。
衛生局表示,由專業治療師與家長「以家庭為中心、兒童最佳利益」共同討論療育方式,家長一方面可以學習親子互動方法,譬如親子共讀、玩遊戲等都是療育方式的一種,也能增進親子關係。家長與兒童互動增加,對於兒童語言、動作能力的發展都有幫助,家長積極與專業人員合作,加強兒童生活技能的訓練,協助與同儕並駕齊驅的發展,也可使家長與兒童正常生活的能力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