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兒少權心會推廣「離異告知」 減少兒童面對父母離婚傷害

2023-11-20 發佈 廖南瑛 臺北
 藝人大霈分享自身的童年經驗,以離異告知、溝通的方式,能降低孩子面對父母分離的創傷。

 藝人大霈分享自身的童年經驗,以離異告知、溝通的方式,能降低孩子面對父母分離的創傷。

今天(20日)是國際兒童人權日,台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今舉行記者會,邀請到金鐘獎主持人李霈瑜(大霈),分享父母離異帶給自身的影響,以及好好與孩子溝通、不隱瞞關係改變的重要性,並同步發表「全心愛你」影片,共同呼籲社會大眾關心離異家庭兒少的身心健康。

 

藝人大霈表示,父母在他小學六年級時離婚,離婚前感情已經不佳,只會感覺媽媽可憐、爸爸孤單,裝沒事的同時還要扮演開心果,以打破低迷的氛圍,長大後才發現自己是最需要被關心的人。小時候會經常用「感覺」觀察父母的情緒來應對、擁抱他們,可是如果父母能以「離婚告知」,用溝通、明朗的說話方式,對自己的傷害、承擔的東西可以少掉非常多。

 

台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心理師林欣儀表示,透過過去的案例發現,父母如果關係互動變質卻沒有明說,孩子仍可以隱隱約約感覺相處有異狀,搞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容易導致孩子變得被動、沒有動機,習慣不去思考與自身相關的事情,潛移默化對孩子產生影響。

 

林欣儀理事長說協會在106年成立到現在,在今年四月出了第一本以程序監理人為視角的書,描寫這幾年在司法場域看到離異家庭裡的兒童樣子,始終相信如果要孩子能夠成熟用腦袋思考事情,第一必須先知情才能理解,所以離異告知這件事非常重要,如果父母隱藏了某些事實沒告訴小孩,讓他們在一團迷霧中長大,會導致未來在人生路程裡會沒有動力的去想清楚事物。

 

為了喚起大眾對於離異告知的關注,協會也拍攝「全心愛你」影片,影片的內容是透過訪談不同離異家庭中的爸爸、媽媽、當年父母離異時「還」未成年的孩子及專家四個角色,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呈現真實的故事,希望降低離婚過程中對孩子的衝擊,讓大眾更深刻地了解這些兒少的內心挑戰。影片中也提到如果沒有好好跟孩子進行離婚告知,孩子會有不安全感、罪惡感,持續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父母需要能夠覺察孩子的情緒,配合孩子的年龄來調整告知的方式,讓孩子們依然有被照顧與注意到的感受,願意相信父母對自己不變的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