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今(10/14)、明兩天在國立臺灣大學霖澤館舉行,今年研討會以「多元文化中的靈性與修養」為主軸,聚焦社會情緒學習、靈性修養和靈性教學,探討生命教育的各個面向。與會的教育部部長潘文忠表示,面對科技高速發展,唯有具備靈性修養,奠定內在的涵養和素養,才不會被AI取代。
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出席2023「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開幕式致詞時表示,面對到當前科技快速發展和高齡化的社會問題,再加上許多外在物質的影響,如果少了人內在的涵養和素養,將導致不可預期的災難發生,並以目前以巴戰爭為例,衝突來自於長期在內心所累積的仇恨引發戰爭,造成無數無辜生命的消逝,人類應引以為鑑,也顯示生命教育推動的重要性。潘文忠部長並強調,AI科技時時刻刻向前推進,唯有具備靈性修養的主體性,才可能不會被AI取代。
潘文忠部長表示,從國中小到大學都致力生命教育的關注與耕耘,面對科技快速發展,除了大學思考未來的後續發展外,中小學也從108課綱的推動,培養學生具備有面對未來挑戰的素養能力。面對世代挑戰、科技挑戰和外在物質等,教育部去年開始盤整「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建構從學校、家庭到社會痛同推動的整體圖像。也藉由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的協助,進行教師專業社群和課程發展,再加上在今年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的專題演說、焦點論壇和學術論文發表,豐富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教學素材。
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表示,生命教育是人才培育的核心,而靈性教育更是生命教育重要的一環。人生有很多苦難,心靈上要能超越痛苦,需仰賴著靈性的覺醒、靈性的智慧,進而擁有慈悲,這即是靈性修養,也是學校進行靈性教育的目的。孫效智主任指出,當人類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內心遭受極大的傷害,這些痛苦都可能造成內在巨大的翻騰,使人成為非理性的怪物,唯有靈性的提升,才能讓這些翻騰不至於墮落成邪惡的根源。
2023「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規劃3場專題演講,分別由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陸敬忠分享「靈性教化與整全生命—一種體系性詮釋學玄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學系研究講座教授陳學志進行「培養社會情緒素養,營造幸福快樂人生」演講,以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釋惠敏分享「佛教修行體系之身心觀與緩和醫學之靈性定義」。焦點論壇則透過議題與實務分享,包括「靈性修養:是什麼?為何要?怎麼做?」、「靈性教育:推動上的實務挑戰與因應之道」,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副主任王榮麟表示,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探究實作,透過學校校長分享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實際經驗,並提出推動上的困難和挑戰,與現場參與座談的專家學者、中小學教師一同交流討論推動生命教育的實務問題。
教育部表示,希望在「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的帶動下,持續透過政府機關、學校、民間資源的共同合作,以前曕性與國際化視角,持續推動生命教育,運用現代科技,讓生命教育的素養、創意、體驗與分享更豐富化,形塑與實踐全人關懷的校園文化與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