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津那夢,是「鹿港囝仔」張敬業對家鄉鹿港心懷的夢想,透過「今秋藝術節」凝聚不同地方不同行業的「鹿港囝仔」,透過「鹿港未來中心」分享創業的酸甜苦辣,想要和「鹿港囝仔」們,持續創造鹿港的魅力,讓繁華百年的洛津風華再現。
真的是「鹿港囝仔」的張敬業,在義大利鄉鎮型藝術節看見年輕人返鄉參與家郷活動的熱情,他也回到兒時故里,想為看來是古都,很多廟宇卻有溫暖人情的鹿港做點什麼,就在2012年認真的在鹿港生活下來;藝術管理出身的他從文化出發,開始「鹿港囝仔」在鹿港走跳,說是要「返鄉服藝」,想在家郷鹿港藝術文化中,再加入創新的價值。
還在外地工作的他,找了弟弟和朋友,真的邀集很多「鹿港囝仔」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中秋節返回鹿港舉辦了藝文展演。活動結束,大家再各自返回工作崗位,而這樣的藝文展演也就成了日後「今秋藝術季」的種子。而每年的「今秋藝術季」也凝聚了好多「鹿港囝仔」。
其實走進鹿港小鎮,真的就是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張敬業說,中山路上的老店家像是糕餅,或是木藝產業,或民生產業,都能代表鹿港的行業。他覺得每個店都有他們的故事,將店家組織起來,整個鹿港就是一個博物館。
除了中山路的「街道博物館」之外,近年來不少年輕朋友也陸續回到鹿港,透過創業方式,在老房子裡開創他們事業。有張敬業的「鹿港囝仔」,還有獨立書店「恬事」,或是源自公共食堂概念的「禾火食堂」、九州來到鹿港的老闆娘帶來九州的「八女茶」,「米弎豆Misato」推廣日本茶體驗空間的等等,在鹿港展現不同動能。
施佳君在高雄念書、台南工作,和同事相處融洽,但是總有一種沒有落地生根的感覺;他說,回到鹿港,就有一種進到泥土那種踏實感。
她說,從2014年至今,這群以「鹿港囝仔」為基底的團隊,每個月都會攜手來一次「保護鹿港」為主的「保鹿運動」。撿垃圾或是巡溪水,大家用簡單的方式認識鹿港。
在鹿港開了「禾火食堂」,施佳君說,只要真的想返鄉,是不用任何條件,想回來就回來,這裡就是你的選擇。
陳燕妃大學念的是外文系,是在一種「水到渠成」的在「禾火食堂」樓上經營民宿,他覺得夥伴們希望鹿港能有所改變,透過合作而慢慢的成長,到想要「安定」下來,自然而然的就聚在一起。
林純瑜學的是服裝設計,回到鹿港參加金秋藝術季後,認識夥伴們,在活動中從做訂製服到剩布計畫,找到和自己所學同時想要發展的方向,過程中當然有遇到困難,「鹿港囝仔」給創業青年很多的協助,一起走過很多挑戰;但是林純瑜認為,有夥伴陪同真的很重要,可以提供內心支撐。
多年來的努力,林純瑜發現,就「做吧!」做了,就會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想做的事很多,有夥伴陪同真的很重要,而「鹿港囝仔」扮演的正是這樣的角色。
好多青年夥伴,在鹿港開創自己的事業,張敬業說,這些行業不一定代表鹿港特色,但是更多人對鹿港有新的想像,甚至想留在鹿港繼續生活開創鹿港新的可能。
其實創業並不容易。張敬業取經日本宮城縣女川町的「女川未來中心」的模式,成立「鹿港未來中心」,透過經驗分享與陪伴的方式,讓返鄉創業青年能有「提醒」和「協助」。鹿港的未來,個性積極的張敬業認為,不在於一個地方要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而是要創造鹿港的魅力或是生活圈的豐富度,才能成為年輕朋友的生活新選項。
即使面對挑戰,張敬業返鄉10多年,多了妻子兒女,依舊在中秋節前後,用心的透過「今秋藝術節」將不同地方的「鹿港囝仔」全都凝聚在一起。他以身為「鹿港囝仔」感到驕傲,更希望,家鄉鹿港愈來愈有魅力,讓下一代可以在家鄉看到不同面向的鹿港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