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10萬人約有97.5人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特別好發於20到49歲的年輕女性,除了典型蝴蝶斑症狀、慢性疲勞外,其引發的腎臟及心血管等重大器官損傷更不容忽視,近年有針對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出現,有望全面緩解疾病及降低疾病活動度,讓治療更精準。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目前主要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雖能緩解症狀及降低發炎反應,卻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盧俊吉醫師表示,長期使用類固醇易造成多重副作用,因此近年國際指引多建議降低類固醇使用劑量,改以其他藥物輔助治療。目前新型生物製劑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在歐美已取得適應症,且於今年4月正式通過臺灣食藥署核准,可供臨床使用,有望提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生活品質。
病友宋小姐分享,一開始以為只是過於疲勞,尋求中醫協助卻無果,直到接連數天高燒至40度,經緊急住院檢查才發現確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雖配合類固醇等常規治療,但仍無法抑制紅斑性狼瘡症狀反覆發作,治療的路上很辛苦,如果有新的藥物會願意跟醫師討論後再來使用。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友多為年輕女性,橫跨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等多重社會角色,面對收入中斷與治療花費的雙重經濟危機,不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對患者身心靈造成巨大負擔,相信新的藥物可以協助病友在長期抗戰的路上能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