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圖書館日前舉辦「臺灣學」系列講座,邀請臺師大教授方偉達主講海洋與永續科學教育,他不僅介紹臺灣在海洋教育等相關歷史脈絡與研究成果,更說明自然解方對永續發展的重要,讓民眾關注海洋永續的問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優聘教授兼所長方偉達,以「自然之海:臺灣海洋和溼地的永續科學教育十年」為題,介紹臺灣在海洋教育、濕地保育的歷史脈絡與研究成果。
方偉達教授演講中帶來許多新觀念,他指出「海洋生態分區」不只是存在於海中,也包括海岸與潮間帶,而我們以為海洋面臨的各式生態問題在海中,其實有誤,海洋根源的問題是在陸地,例如俄烏戰爭造成天然氣大量釋出於空氣中,加速全球溫室效應。
面對這些考驗,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透過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管理的方式,實現永續發展,以期維持地球生物多樣性、解決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他也提到,目前全球推行的「淨零碳排」也是一種自然解方,使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極小化,透過廣植樹木與養殖海藻等方式將二氧化碳進行回收的「自然碳匯」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戰略。其中藉由海洋生態系捕獲二氧化碳的自然碳匯稱為「藍碳」,研究顯示紅樹林的碳存量與其他森林生態系(綠碳)相比最高,因此保育海洋沿岸紅樹林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所以目前臺灣在海洋生態與濕地保育上最重要的兩個法律《海岸管理法》跟《濕地保育法》,有效幫助海岸的整體維護與管理,對臺灣海洋生態的保育至關重要。
國臺圖定期舉辦「臺灣學系列講座」,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進行演講,向大眾推廣臺灣學。9月份將以「清代臺灣海洋文化的建構:以港街社會為中心」為題,透過歷史人文面向,讓讀者對臺灣的海有進一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