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南門國中與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臺灣原生魚協會合作,進行易危原生魚種「史尼氏小䰾」復育活動。從臺灣原生種的介紹、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到復育放養,學生藉由近距離觀察,關注生態議題,進而用行動維護環境永續。
南門國中表示,「史尼氏小䰾」是俗稱牛屎鯽的其中一種,這種小魚的背部閃耀著美麗的橄欖綠,鮮紅色的眼眶看起來有點像猴子的眼睛,因此人們叫牠們「紅目猴」或「紅目鮘」。這次活動邀請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劉志賢執行秘書和臺灣原生魚協會鍾宸瑞老師參與,介紹臺灣原生魚、原生水草的種類,並分享原生種對於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務處林芯聿主任表示,南門國中是臺美生態夥伴學校成員,校內生態環境豐富,校本生態課程跨領域實施,落實生態教育,校內常見生態解說告示,如泥胡蜂築巢、長腳蜂育幼、金背鳩育雛、白頭翁學飛,希望學生就近觀察,了解每一種生物的特徵以及生態地位,能尊重每一種生命價值,維護生態平衡。學務處陳美婷主任規劃班聯會學生討論生態議題,藉由各班班會、班聯會共議,凝聚校內共識,一起為生態環境而努力。
衛生組張秋雯組長帶領七年十二班同學參與本次復育活動,學生表示能夠參與生態復育感覺很有趣、也很有意義,進行外來種清除時,覺得做了一件好事。活動結束後還有學生報名要成為生態池的志工,持續維護校園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