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人,顫抖、僵硬、動作慢是典型運動症狀,與阿茲海默症同列2大中樞神經退化疾病,臺東老年人口多,加上獨居比例高、疾病認知不足等因素,往往發現時已屬中晚期,臺東馬偕醫院神經科醫師方大瑋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有效提升病患自主活動能力,改善生活品質。
帕金森氏症有4項典型運動症狀,包含動作遲緩、肌肉僵硬、靜止性顫抖及姿勢不穩定,肌肉及關節變得僵直,嚴重時會影響肢體的角度,而靜止性震顫的特色是出現搓藥丸或數鈔票般的動作,症狀可能左右手不對稱,也可能出現下巴的顫抖。
早中期症狀還包含聲音變小、語調平淡、易流口水、吃飯變慢、寫字變小、小碎步、雙手擺動減少等,此外,帕金森氏症也有一些非運動症狀,會在運動症狀早期出現,但較難被察覺,像是嚴重程度不等的自律神經障礙,如姿態性低血壓、便祕、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常見還有嗅覺異常及憂鬱。
方大瑋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的盛行率為每10萬人口約有300人,但臺東老人人口比率較高,且許多老年人獨居或在機構中,不易發現,盛行率易被低估,且發現時多已屬中晚期。
他強調,帕金森氏症是症狀非常多樣的漸進式退化性疾病,雖以目前的醫學技術無法根治,但透過早期介入,以藥物為主、運動或復健為輔的治療,再加上輔助醫療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能夠有效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延長並提升病患自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