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圖書館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攜手,在暑假舉辦「地名說了相遇故事」特展,介紹多個特別的地名,紀錄不同族群間在這片土地上互動、相遇,甚至衝突的故事,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
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曹翠英指出,臺灣是個多元族群融合的地方,有原、閩、客、南島語系等多個族群,族群融合在社會上相當不容易,國臺圖舉辦「地名說了相遇故事」特展,以地名呈現不同族群的融合、衝突、包容到理解的不同故事,也鼓勵民眾認識在這塊土地的原住民、新住民。
「地名說了相遇故事」特展以「交會」為核心概念,分為交換、接納、萌芽、衝突等四種主題,介紹不同族群之間互動下所產生的地名故事,國臺圖企劃推廣組助理周慧茹表示,特展介紹一些地名的故事,例如卑南語「Kinkuwangan」雖然中文稱為槍聲響起的地方,不過卻不是雙方交戰,而是過去荷蘭人與卑南人以物易物的地點,也是兩族群人交流的地方,也因此約定俗成有了這個名稱;而在臺中市的第一廣場,是印尼移工聚會的重要地點,現在有了新地名,是印尼移工口中的「Piramid Taichung」-臺中金字塔,象徵新移民、移工在臺灣落地生活的見證,非常有意義。
特展不僅展出地名的故事,更結合數位資源,只要手機掃描QR Code,就可聆聽地名的發音,更加了解地名所代表的意義及承載的文化內涵。
「地名說了相遇故事」特展在國臺圖一樓展出到7月30日,曹翠英館長表示,這是國臺圖首度與臺史博合作,目前已合作規畫下一檔的展覽,希望帶給民眾更豐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