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一種體內缺乏凝血因子,造成血液不易凝固的疾病,需要定期接受自費凝血因子靜脈注射,所幸健保將於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非抗體A型重度血友病的幼童患者,不僅注射方式從靜脈轉換成皮下注射,頻率也從一週數次到每月一次,使病患更容易接受預防性治療,且藥物半衰期長,能穩定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讓家長照顧更放心。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出血性疾病,基因缺陷造成血液中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異常,臺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教授表示,這次將非凝血因子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對於12歲以下的病童來說是一大福音,因為小朋友血管不好打,靜脈注射要非常小心不可以打到血管外,但如果改成皮下注射就很容易施打了,打的頻率也拉長,療效並不會因此打折,目的是要把嚴重型出血變成輕度型出血。
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理事長周瑞欽同時也是血友病患者,他說在健保的照顧下,可以做預防治療,一週做兩次的靜脈注射,但長期下來對於幼童與家長來說卻是個困擾,現在有新的藥品使用,讓醫師在治療上面可以更方便,在施打上面也不會有要再次打第二針的機會,而皮下用藥對孩子的保護力或是方便性,是政府願意納入健保的考量,很高興可以先讓12歲以下的病童先使用。
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也說,現今血友病治療趨勢與過去不同,隨著科技的發展,產生了「非凝血因子藥物」療法,減少了患者找血管打針的不便,治療方式也更加簡單,且臨床試驗已證實即使是四週一次的注射頻率,於患者體內的藥物濃度都是維持穩定活性,這次健保給付,不僅讓患者可以獲得良好的照顧,減輕照護者的負擔,對醫師來說患者的治療順從性也提升,創造三贏局面。
周聖傑醫師也補充,這次七月起「非凝血因子藥物」健保給付條件放寬族群包含12歲以下兒童,以及12歲以上但規定需有接受第八次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且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者。另外,沈銘鏡教授也說,在符合國際治療趨勢及醫病需求下,非凝血因子藥物終於擴大健保給付,不僅提升整體治療品質、減少人力負擔、在備藥與治療上也更簡單方便,使患者更安心接受治療、以及享受如常人般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