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今年與中央銀行合作,展出史博館從遠古到清末的錢幣、銀錠與銀元等計50件珍貴館藏圖像,共同策劃「錢塵往事」古錢幣線上特展,自即日起在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上線,民眾將可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上網觀展。史博館因館藏貨幣類文物數量眾多,被譽為「最有錢的博物館」,此次線上展覽精采可期。
此次特展規劃為「遠古貨幣」、「歷代法幣」及「邁向銀本位」等三大單元,遠古貨幣單元展示夏商時期的貝幣及春秋戰國的布幣、刀幣與圜錢;歷代法幣單元則展示秦半兩、漢五銖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所發行的通寶;最後為邁向銀本位,展示銀錠、元寶與銀元等代表邁向銀本位制的貨幣。
史博館梁永斐館長表示,此次以數位圖像方式展出的50件錢幣館藏,年代橫跨數千年,在造幣史上,極具代表性。其中一件亮點是《方足布》,隨著人們交易需求的擴增及金屬加工技術的進步,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金屬幣;由於當時群雄分立稱霸,各自參考不同的青銅工具,而發展出鏟形(布幣)、圓形(圜錢)、刀形(刀幣)等不同形式的錢幣。布幣製作發想的靈感可能來自於農具的鏟型,不但是最早的人造貨幣之一,且其造型方正穩重,易於辨識,可說是今日各式錢幣的老祖宗。
現代社會也能在金融相關機關、銀行的企業形象圖騰看到這些遠古貨幣型態的蹤跡,如央行、臺灣銀行及財政部的識別標誌(Logo),就是以布幣的形式來進行視覺設計,在文化意涵來看,他們也反映出相關機構性質及業務的特徵,訴說了圖像背後的脈絡及故事,可以看到央行的Logo便採用了「方足」「布」幣的造型,相當吸睛。
史博館說明,館內豐富的貨幣典藏記載貨幣的歷史,反映了文明的興衰。古幣不僅是先民日常交易的重要媒介,也承載錢幣鑄造當時人們的歷史觀、文化觀、經濟觀與政治觀,是研究歷史的珍貴佐證。史博館擁有豐富多元的貨幣收藏,就時間向度而言,橫跨先秦至民國成立後,在地域分布上則涵蓋海內外;期盼透過與中央銀行的跨域合作,攜手回望「錢塵往事」,並讓民眾在觀賞古幣多樣美感的同時,也得以懷想錢幣背後的歷史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