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完成再造更新,今(19)日正式宣告回歸,重新開幕,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史前館變身,臺灣人也要轉身,從面對黑水溝,轉向面對太平洋,他也認為,史前館的重要性,應與故宮並齊,「臺灣人一生至少要來史前館一次。」
開館22年的史前館,歷時近3年閉館再造更新,正式宣告作為探索臺灣深度歷史與南島文化基地的史前館將重新回歸,文化部長史哲、故宮博物院長蕭宗煌、中央研究院院士臧振華、臺東縣副縣長王志輝,皆到場見證史前館的重要時刻,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東分臺團隊也前進典禮現場全程直播。
「臺灣人一生至少要來史前館一次。」史哲部長表示,史前館大大的變身,但是臺灣人也要轉身,「目光不能永遠面對著黑水溝,我們其實應該去面對太平洋的風」,臺灣在思想上要轉身、文化上要轉身,而最能引發這些思考的地方就是史前館,他也認為,「史前館的重要性應與故宮並齊,這有很重大的意義。」
史哲部長說,整個史前館以及南島文化的探討,讓臺灣人意識到「我們的過去、未來要由自己來構成,我們可能有不同的過去,但我們的未來,在這座島嶼上,將不屬於其他任何文化的附屬,我們有自己的獨特性,我們的前世今生,在我們的血液當中,就已經是有南島的精神。」
史前館再造更新後,史前史廳與南島廳全面更新,展出超過2千多件精彩展品,也落實友善平權的理念,展示廳有為年長觀眾提供的「拐杖椅」服務,以及為視障朋友設計的的觸摸型輔具、口述影像導覽,讓參觀博物館的服務更平權。
史前館長王長華表示,史前館奠基在歷任館長與同仁打下的基礎,以及文化部以前瞻建設計畫支持,才能促使這座開館22年的博物館得以進行第一次更新工作,她也感謝全館同仁的協力,從重建工程到展示更新,「過程中有許多辯論、爭執,所幸辛苦要過去,美麗留下來,大家的努力都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