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中研院線上分享研究成果 「開放博物館」綻放知識魅力

2023-05-18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中研院響應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出「開放博物館」線上展(圖片提供: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中研院響應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出「開放博物館」線上展(圖片提供: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四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攜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在今(11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以「知綻識放」為主題,推出匯集國內30家研究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的35個線上展覽。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疫後的實體世界逐步恢復常態,但博物館的數位轉型勢必將會持續深化。這次中研院各學科特別製作科普線上展,展現了各領域知識百花盛開的豐富樣貌,更首度運用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維基百科與維基數據(Wikidata)等開放資料,打造「ALL at Once」探索地圖,視覺化呈現逾300家「開放博物館」內容來源機構的全球據點。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長期以植物親緣地理學的方法,追溯南島語族的遷徙歷史,提供南島語族遷徙路徑的有力證據。這次線上展覽重磅推出「百年來我們一直認錯的『麵包樹』」展,藉由學名沿革、親緣基因體關係重建等,揭開臺灣常見的「麵包樹」學名應為Artocarpus treculianus,與世界上其他地區廣泛栽植的「breadfruit」(太平洋麵包樹,Artocarpus altilis)屬不同物種,並嘗試解答臺灣「麵包樹」與雅美人起源的諸多揣測,為探究蘭嶼雅美人祖源與南島語族的擴張議題,提供不同於歷史語言學與考古學的證據。

 

歷史語言研究所則推出2個殷墟考古相關線上展,分別為「甲骨與填色」展以及「與考古學家一起探索殷墟大小事」展。前者以疊圖對照模組,讓民眾快速瞭解殷墟甲骨文字上,新獲證實的填色種類和顏料材質,是史語所研究員黃銘崇帶領的團隊,首度採用非侵入式的拉曼光譜(Raman Spectre)進行分析,所獲得的重大研究發現;後者透過人物群像、進階時間軸、圖像標記等功能,呈現1928至1937年間安陽殷墟發掘團的重要參與人物、田野中的趣聞佚事等,並帶領觀展者「走進考古遺址」。

 

除了學術科普展與收存展示合作單位的藏品,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也持續蒐羅國內外館所的開放資料,目前全球內容來源機構已逾300家,遍布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平台內可供近用的跨地域數位藏品達24萬件。繼去年首推藏品數位漫遊示範體驗,讓民眾無縫探索全球73家機構與個人精選典藏,今年進一步打造「ALL at Once」探索地圖,首度運用OpenStreetMap、維基百科與Wikidata等,視覺化呈現前述300多家典藏機構的全球分布據點,一窺在「開放博物館」的所有數位內容,民眾也可透過這個地圖,概覽全臺博物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