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國際

臺灣同步公布最新國際閱讀素養調查 我國與瑞典並列第7

2023-05-16 發佈 林宜箴 臺北
主持計畫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張郁雯

主持計畫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張郁雯

臺灣與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學會(IEA)今天(16號)的下午4點同步公布最新針對四年級學生進行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2021」(簡稱PIRLS)結果,因疫情影響,這次施測於2021年進行,共有57個國家及地區參與。臺灣學生整體表現成績平均544分,與瑞典並列第7名,排名維持穩定。其中,臺灣學生在故事體平均分數為533分,排名第17名;在說明文平均分數為549分,排名第7名。

 

PIRLS主要為調查不同國家四年級學童的閱讀素養,藉由施測結果作為改善國家閱讀教育政策、閱讀教學方法以及閱讀習慣的依據,臺灣自2006年參加施測,本次為第4次參加。本屆評比重點之一為從紙本過渡到數位評量,並透過橋接樣本進行分數量尺轉換,臺灣和24個國家採取「數位評量」方式,另外32個國家則維持紙本施測方式。

 

主持計畫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張郁雯表示,本屆臺灣學生平均分數為544分,在施測學生平均年齡10.2歲的44個國家中,排名第7,名次與2016年相近。2021年以新加坡、香港、俄羅斯分居前三名,次有英國、芬蘭、波蘭、臺灣、瑞典。其中,臺灣學生在故事體平均分數為533分(排名第17名),在說明文平均分數為549分(排名第7名),臺灣學童在說明文的成績表現明顯較故事體好。

 

張郁雯教授表示,依據本屆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學生閱讀理解的因素,包括在個人因素部分,學生閱讀自信、閱讀興趣及數位自我效能越高,則閱讀表現就越好,每週使用電腦30分鐘搜尋並閱讀資訊的學生,亦同;獨立閱讀有助於閱讀理解表現。

 

在家庭因素部分,家中擁有數位資源很重要,但擁有自己的數位載具不一定更好;父母閱讀態度越好,學生的閱讀表現越好,且學前父母越常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活動,學生閱讀表現越好。

 

在學校與教學因素部分,臺灣學生在校能使用的電腦資源明顯提升;學生對學校歸屬感越高或學校越重視學習,則閱讀表現越好;教師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相關課程的投入度,閱讀表現越好。

 

PIRLS主要為調查不同國家四年級學童的閱讀素養,藉由施測結果作為改善國家閱讀教育政策、閱讀教學方法以及閱讀習慣的依據,臺灣自2006年參加施測,本次為第4次參加。本屆評比重點之一為從紙本過渡到數位評量,並透過橋接樣本進行分數量尺轉換,臺灣和24個國家採取「數位評量」方式,另外32個國家則維持紙本施測方式。

 

受新冠疫情影響,PIRLS 2021資料蒐集時程延宕,故本次評比依施測時程分為三波:第一波41個國家為依照原定時程(2021年)於四年級學生施測(平均年齡10.2歲);第二波13個國家於五年級學生施測(平均年齡10.8歲);第三波3個國家則於一年後(2022年)於該屆四年級學生施測(平均年齡10.2歲)。其中,第一與第三波同樣平均年齡學生一併排名。

 

本次臺灣為第一波樣本資料,受測樣本來自全國184所學校,計5,555位學生參與,施測時程為2021年,施測對象則為當時就讀四年級、使用九年一貫課綱的學生(106學年度入學),所有調查方式及作業流程均照國際標準與國際同步進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