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腸病毒疫情增溫 留意D68型造成幼童重症

2023-04-06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腸病毒傳染力強而且無法使用酒精殺死,因此在生活中要落實正確手

腸病毒傳染力強而且無法使用酒精殺死,因此在生活中要落實正確手

隨著疫情解封、口罩解禁,安靜兩年的腸病毒疫情又重新增溫,醫界也預期接下來進入夏季,腸病毒將更加流行。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的資訊,腸病毒就診人次持續上升,容易造成重症與嚴重後遺症的腸病毒71型與腸病毒D68型也已現蹤,提醒家有5歲以下幼兒的家長要格外注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申表示,腸病毒雖然是兒童常見疾病,但仍有許多民眾對於腸病毒症狀有所誤解,以為腸病毒的症狀就是拉肚子和嘔吐,但其實兒童腸病毒的症狀隨著型別不同而改變,常見的是發燒、喉嚨痛、紅疹,就醫時醫師有機會在檢查時發現咽喉水泡或潰瘍而診斷腸病毒典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

 

柯申醫師指出,最近在社區現蹤的腸病毒D68型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和典型症狀不同,所以不能因為沒有典型水泡或紅疹就掉以輕心,務必要注意後續有沒有出現重症徵兆: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手腳無力、未發燒時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其中,肌躍型抽搐的表現像是受驚時的手腳同時肌肉收縮,常發生在兒童將睡未睡之際與熟睡時。若家中幼童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都建議讓兒科醫師評估,尤其是重症徵兆須儘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以免嚴重後遺症如肢體癱瘓、腦炎、心肺衰竭甚至死亡。

 

另外,柯申醫師特別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而且無法使用酒精殺死,因此在生活中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入幼兒園、托嬰中心、親子館等場所、返家後與進食前等時機。家中若有幼童感染腸病毒,也要小心避免接觸其他幼兒或即將生產的孕婦,處理完感染幼童的口鼻分泌物與糞便後也要正確洗手以免傳播病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