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13號)邀請教育部、中央研究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銓敘部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就「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如何塑造合理高教人才退休機制」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關於立委提問「如何健全高等教育師資」的新陳代謝,教育部表示,目前是從大學教師的待遇、支給部分給予調整這方向研議。
立委張廖萬堅在質詢時,提問「如何健全高等教育師資」的新陳代謝,他表示,我國目前高教師資高齡化、結構不均,像是以前大學教師以45到55歲佔多宗,以101學年度來說,45到54歲共佔了42%到43%,是大學教師的主力;到了110年度,55到64歲佔了37%,50到54歲的佔了21.6%,逐漸老化。50歲以上的教師,在日本、韓國、英國,則不到50%,在臺灣卻已經很快速地超過60%,就算和OECD國家50歲以上的教師約佔40%來比,仍超過相當多。
張廖萬堅指出,我國直接念博士的人越來越少,可能是覺得前途不明,所以先投入業界,後來才被鼓勵去念博士,我國民國89年之前取得博士進入大學任教的平均年齡32.7歲,民國100年後,平均年齡已37.6歲,其中在國內取得博士的已超過40歲。也就是我國大學教師的初任年齡已接近40歲,在111學年度是39.57歲。相較高中以下學校的初任教師平均年齡是29歲,因此大學初任教師與公教人員初任年齡差距,從過往的5到7歲延到差距約10歲,因此之前在年改時,也曾提過高中以下老師跟一般大學教師跟學研人才的退休金計算是否脫鉤等議題。
對此,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針對大學教師晚進、高齡問題,教育部有深入了解,雖然大學教師初任年齡約39歲,但在此之前,約85.5%的教師過去都有公私立學校、政府機構或國外的工作經驗,這些年資都有分軌做退休年資的合併處理。由於有些大專教師的學術研究加給比本薪還高,針對年改之後,現在採用同年資、同薪級,退休金是一致的情形,涉及到整個退休給與的公平性,從目前現行制度調整較不容易,教育部目前考慮是從大專教師的待遇、支給部分給予調整,尤其是在學術研究加給與獎金,目前是朝這個方向在研處規劃。